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创新

孙鹏飞

高校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高校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时代的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需要进行课程创新,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单一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数字化教育不突出、理论实践相脱节等问题。为实现高校音乐教育模式革新目标,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寻新的教育模式,努力提升音乐课程教学水平,大力夯实文艺创作的人才基础。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的要义分析

党的二十大以来,教育部提出了加强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一系列意见,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美育教育质量。根据这些意见,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的要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审美情操。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其能够欣赏、理解和表达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欣赏、作品鉴赏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培养他们对优秀音乐作品的认知能力。第二,发展综合素质。高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对音乐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音乐创作、演奏、合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合作能力、审美表达能力等,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第三,强调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音乐天赋和兴趣爱好,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发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教学方式,允许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音乐方向和专业,并鼓励他们发展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个人艺术特点。第四,融合创新教学方法。高校音乐教育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借助科技手段和多媒体资源,使教学更加互动化、情景化和实践化。例如,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沉浸式音乐教学体验;结合实践演出、社区艺术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第五,促进跨学科融合。高校音乐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与文学、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高校音乐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固化。一方面,一些高校音乐教育过于注重技巧和乐理知识传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重视乐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有些教育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元素,并未真正适应新时代的音乐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美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音乐教育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而目前许多高校的音乐与文学、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等学科的交叉教育较少。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音乐教师对审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有限,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音乐审美体验上的不足,进而影响音乐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音乐教育需要高水平的教师来承担教育工作,他们能够传授专业知识、分享艺术经验,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然而,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高水平的艺术家和专家无法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此外,在多元化音乐形式层出不穷的今天,更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高校无法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来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平衡,从而难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注。

再次,高校音乐教育的数字化教育不突出。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深化美育教育改革,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一些高校音乐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以讲授和演示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教学方法需要创新,亟需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线教育等科技手段和多媒体资源,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音乐教育,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情境化的学习体验。

此外,高校音乐教育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在一些高校中,音乐教育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于传授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这使得学生在理论层面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二是实践教育缺乏理论支持。与第一点相反,在一些高校中,音乐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相应的理论支持,这使得学生过于重视技能、技巧的掌握,缺乏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三是缺乏与实际需求的对接。高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教学内容过于偏向传统,而未能及时与现代社会和音乐行业的变化保持同步,这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现实工作环境。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在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音乐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确立美育的重要地位。确立美育的重要地位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创新的基础,美育涵盖了艺术、文化和审美教育等多个领域,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化繁荣都具有积极意义。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在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教育教学体系中,并将其作为工作重点加以推进。这也意味着高校音乐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繁荣。此外,还需要加大美育政策的支持力度,提供先进的教学资源和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构建多样化教学体系。为解决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教育内容单一固化、与跨学科融合不足的问题,高校音乐教育应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包括传统音乐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培养以及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前沿内容。例如,可以增设创作与表演、音乐产业管理等专业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与其他艺术学科、科技、商务等学科进行交叉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音乐、舞蹈、影视制作等专业之间可以联合开设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再次,强化教师培养与队伍建设。高校应重视教师培养与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而高校音乐教师也应加强自身人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不断提高自身对音乐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高校教师应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实践性教学、艺术鉴赏课程、互动式教学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体验。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此外,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传递和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引进优秀的音乐教育专家、艺术家和行业人才担任教职,在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方面提供支持和资源。

此外,探索构建数字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音乐教育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提升教学效果。一是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的功能。二是加强校外实践与社区合作。学校可以与音乐机构、文化艺术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和表演的机会。学生可以参与音乐节、音乐比赛、社区活动等,增强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三是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教学资源推荐。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定位和改进。与此同时,数字化平台和线上线下结合也可以有效解决师资力量有限的问题,让更多优秀的教师和资源能够覆盖更多学生。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 2023-10-15 孙鹏飞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3207.html 1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