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一定要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绝不能“拍脑袋”决策。如何避免随意盲目决策,真正做到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加强调查研究制度建设是掌握真情况、研究真问题,提出务实举措,以高质量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健全完善调查研究各项制度,是科学合理决策的重要保障,是调查研究经常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表现。回眸历史,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推进调查研究制度建设,不断追求高质量调查研究的历史。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等中国共产党人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自觉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找到了革命的中心问题,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调查研究的问题。毛泽东同志通过支持湖南省委的调查研究工作和两次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将科学的革命理论和规范化的调查研究方法向农运干部普及开来,解决了如何科学开展调查研究的问题,推动了调查研究的规范化,开启了调查研究制度化的进程。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将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将调查研究作为在农村立足并打开局面的重要方法,并出台了《古田会议决议》《反对本本主义》等制度文件,从调研的理论、方法、内容、机构设置等方面给予了理论指导和规范。抗战时期,调查研究的思想和实践经验被系统地总结和提升。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从此,将调查研究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这两个文件标志着党的调查研究制度走向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出台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系列文件确保了调查研究在战争时期的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调查研究的制度建设进程虽历经曲折却从未停止。调查研究成为重大决策前、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前以及面临重大问题时党的工作惯例。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集体调查研究制度有效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等确立调查研究为高层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明文规定了调研人员、时间、次数、方法等内容,保证了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的常态化和长效化。以政策研究室为主要形式的调查研究机构在中央和省级机关普遍建立起来,政策研究室成为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政治决策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调查研究制度化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而被快速推进,调查研究制度体系建设和机构建设取得新成就。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脱贫攻坚工作制度从无到有,历经不断地建设与完善使调查研究成为党员干部经常化、常态化的工作。同时,调查研究的工作制度也在不断细化,《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强调了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对省级和市级、县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的天数和撰写调研报告的数量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认识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一贯要求。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完善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使调查研究成为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工作,在全党蔚然成风、产生实效。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亟需通过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国际国内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我们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认真探索新时代调查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健全完善调查研究各项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