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艺评论要在人间烟火味中扎根铸魂

马兴国

我对文艺评论有一点点粗浅的认识:文艺评论也要食人间烟火,更要在人间烟火味中扎根铸魂。

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作为文艺事业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同样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彰显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着一个时代的风气,同时也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

首先,文艺评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导向,必须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文化文艺的方向、目标和要求同频共振,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接地气儿”。文艺评论不能是脱离生活而钻进学术的象牙塔,也不能是曲高和寡,大众看不懂,很难得到芸芸大众呼应的学术炫技。有人间烟火味的文艺评论,就是要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接地气,冒热气。如果说文艺创作不能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那么文艺评论则不能是“一个人的青灯黄卷”,文艺评论的人间烟火味,就是必须立足现实、直面生活、扎根人民、拥抱社会。

其次,文艺评论的人间烟火味,就是要让文艺评论更加贴近大众需求。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群众,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正如2021年初,一部讲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至闽宁镇,并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昔日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今日点石成金的“金沙滩”奋斗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备受全国以及海内外观众的追捧。

“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一天喝进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风沙漫天、千沟万壑,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地窝子,独有的艰苦自然环境造就了人人“土豆皮式的红脸蛋”……《山海情》以“土得掉渣”的方式全景真实地呈现了30多年前大西北“苦瘠之地”的贫困艰辛。这部剧之所以取得口碑和收视率的双丰收,就是它敢于摘掉时代的“滤镜”,也不去渲染人物的“高大上”,更不回避移民扶贫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社会现实矛盾和普通个体的复杂心态,它把创作基于对脱贫攻坚的峥嵘历程,对准摆脱贫困和战胜贫困的火热生活,聚焦移民群体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和进取精神的歌颂,引起了经历者、建设者和所有观众的共鸣。

与剧中贫困、萧条的环境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一群真实鲜活、有情有义、热血又接地气的剧中人物,甚至很多人物和情节段落都来源于真实原型:如从农校毕业踏实肯干、历经千难万苦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路的基层干部马得福;还有一心为农,与村民们同甘共苦的福建援宁菌草专家凌一农;甚至还有充满了狡猾、当地人称“刺头”的涌泉村吊庄困难户大有叔……这些真实鲜活、接地气的人物群像背后,都是闽宁镇发展史上实实在在的奋斗者、前行者真实的人物原型,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都食人间烟火,他们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人们之所以爱看这部剧,不仅仅是因为这部剧充满了正能量,更是因为这部剧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引起观众共鸣。

总之,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为情而造”,而不是“只为造情”。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要以情感人,缺乏情感的文艺作品如同没有灵魂和骨肉的躯干,是发挥不了文艺的特殊功能,也没有生命力。优秀的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而优秀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始终秉承让文艺评论与创作相互砥砺,有效互动的“初心”,保持不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的“公心”,敢于讲真话、讲道理、讲正气,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

优秀的文艺评论家不仅要让优秀的文艺作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而且要让睿智生动、能够入眼入心的文艺评论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用心架好连接文艺创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推介给芸芸大众,让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走近人民、走进人心。

作者简介:马兴国(笔名:拾光),本科学历,吴忠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有各类小说、诗歌、散文在报刊刊发。

--> 2023-10-26 马兴国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4873.html 1 文艺评论要在人间烟火味中扎根铸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