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火的“直播带货”宋朝就有雏形?泰坦尼克号上用了中国造船技术?
10月27日,记者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一组“迎番货”雕塑里,看到了宋朝“直播带货”的生动场景:大道上,“番女”在“敞篷”的轿子上,佩戴着珍珠、玛瑙、象牙等珍贵首饰,并通过不同动作进行展示,身后的伙计们肩挑手抬着来自海外的货物,老板们则紧随其后。百姓如潮围观,如果看中了某个商品,只需要记住货物编号即可联系购买。
南宋古沉船,采用的水密隔舱结构,既便于储存货物,也能防止某个船舱破损后造成整艘船的沉没。这项泉州人的“划水”黑科技,被运用到了泰坦尼克号上。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盛况令人难以想象。”这是马可波罗笔下的泉州,古称“刺桐城”,在10至14世纪,是令无数外国商人向往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记者看到大量“海丝”巅峰时期的历史遗存,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20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等等。曾经,装满香料、楠木等洋溢着异域芬芳的货物,从远航而来的“蕃舶”上卸下。同时,一艘艘满载丝绸、茶叶、陶瓷的福船,又从泉州驶向远洋。
船,承载着泉州出海的辉煌历史。
港,续写泉州关于“海丝”的新故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泉州抢抓机遇,着力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拓展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新空间,努力将蓝图转变为实景,绘就“奋斗之城”共同发展新画卷。
如今,石湖港接过“丝路海运”的传承接力棒,成为泉州港最大的集装箱航运物流作业区,续写着“海丝”新故事。2022年,泉州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09万标准箱,全国排名第24位。截至今年8月底,泉州累计已开通“一带一路”外贸航线18条,航线直达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
历史的长河奔流千年,海上丝绸之路依然有回响。 泉州,必将继续谱写丝路双向合作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