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要不要处理?又如何处理?
最近,银川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就辖区内5家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实地走访。在了解到企业各项目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后,他们对5家企业存在的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未办理规划核实或缺少部分工程资料等10个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包干帮办”等精准化服务。在这番努力下,估计相关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历史遗留,证明问题出现时间已久;即将解决,说明此番努力收获不小。只是,5家企业毕竟只是少数,放眼银川市乃至整个宁夏,类似的问题想必还有不少,其他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又该如何?能不能解决、如何解决、什么时候解决?相信很多民营企业都在“密切关注”“翘首以盼”。毕竟,调研发现,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时间跨度往往较长,涉及的工作领域也不少,既有土地使用、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改制、融资和建设条件变化等方面的。总体来看,这些问题成因复杂、千头万绪,大部分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公认的“烫手山芋”。
现在的关键是,难解决是不是就可以缓解决,甚至不解决?是“硬骨头”就放任不管了吗?答案不言而喻,不仅要管,而且要快。因为,在全区20个国民经济门类中,民营经济涉足90%以上;在全区一、二、三产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97.6%、52.1%、37.5%;全区实有的75.81万户经营主体中,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占到了96.2%,平均每10个人就拥有一个经营主体。
可以说,民营经济已然成为我区富民强区的活力源泉,撑起了宁夏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此外,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区从不吝啬“笔墨”,无论是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还是召开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覆盖面最广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一直以来,我们为民营企业“站台”“撑腰”的导向都坚定如一。但不可否认,历史遗留问题就像一个“暗疮”,捆住了不少民营企业的发展手脚,也同我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大局背道而驰。由此而言,将关注焦点投放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助力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是当下发展必然,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曾有人说,一个企业就像一棵小树,历经风雨才能成为一片森林,而只有保护好森林中的每一棵小树,森林才会郁郁葱葱。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也应从全局角度来衡量,不仅要求实求快处理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更要拿出不解决问题不放手、解决不彻底不松手、企业不认可不罢手的态度和行动来,不能让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也不要让一些问题拖了几年、十几年却仍然在解决的路上。这不是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应有之策,更不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