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照刚
入冬后,天气渐寒,但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蔡小英的凉皮店生意十分红火。
“自从参加技能培训后,凉皮味道提升了,店里生意越来越好了。”看着顾客一拨接着一拨,蔡小英高兴地说。
创业初期,蔡小英在大武口区星海镇开了一家凉皮店,但因制作凉皮技艺不成熟,生意比较萧条。今年8月,她报名参加大武口凉皮师技能培训,经过系统学习,掌握了凉皮制作的全部技艺,制作精良、口味上乘的凉皮,引来很多回头客。“好技术赢来好生意,现在店里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我每天的心情也很好。”
近年来,石嘴山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围绕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结合“大武口凉皮”商标品牌和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强化培训、品牌服务、举办“宁夏大武口凉皮节”活动等举措,建成石嘴山市凉皮创业培训基地、石嘴山市大武口凉皮经济产业园,塑造特色文化,成功培育出“大武口凉皮师”劳务品牌,鼓励更多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大武口凉皮产业链,成为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登记注册“大武口凉皮”的生产经营单位600余家,每日生产规模5万余份,每日向区内外配送达2万余份,形成了以三住宅、一棵树、刘红梅等一系列凉皮品牌,直接间接带动从事凉皮产业的城乡劳动者1.2万余人,累计培育“大武口凉皮师”1500余人。
“随着‘大武口凉皮师’劳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大武口凉皮’畅销区内外,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2亿元。”石嘴山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大武口凉皮师”从业标准、人员素质得到持续提升,大武口凉皮产业发展更加规范、健康、有序。目前,在石嘴山市外累计建立加盟店31家、营销中心5家、高校示范店3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集体商标注册店已覆盖北京、山东、内蒙古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以石嘴山市为基地、面向全国的凉皮销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