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高校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与高校思政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契机,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注重思政课程选题设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奠定基础。选题设计是思政课程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合理的选题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思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维能力。高校在进行思政课选题与设计时,首先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问题的结合,选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主题,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传统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等,以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要注重传统文化与人文关怀的融合,选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题材,如孝道、友善、仁爱等,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心社会,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再次要加强传统文化与创新创造的结合,选取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和创造元素,如古代科技发明、文学艺术创作等,鼓励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开辟道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思政课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思政课程教学取得更好效果。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图像、音频和视频,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其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再次,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可以利用课堂表演和创作,鼓励学生通过课堂表演和创作,展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
加强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加油助力。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加其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为此,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导,鼓励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其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茶道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此外,需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组织学生与其他高校或社区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建立评价和反馈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强基固本。通过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念形成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和引导,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评价和反馈体系,首先需要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论文、小组讨论等,以全面评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次,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和有效融入课堂的意见和建议。再次,通过讨论、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看法,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单位:陕西开放大学〔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课题为陕西开放大学〔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22年校级重点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KY-A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