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这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好、把握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向指引与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为力量源泉,积极汲取践行初心使命的智慧,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动力,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出发点。一是要充分尊重和考虑人民群众的意见。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声音反映了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和期望,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尊重和考虑他们的意见,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社会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二是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广纳群言,鼓励人民群众投身党和国家的伟大建设事业。三是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做实事,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自信自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满自信。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且这一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谐守礼、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因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增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世界舞台上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竞争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一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正是因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引领,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活力。总之,坚持自信自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满自信,才能够真正理解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够在全球化浪潮中加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捍卫民族灵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弘扬。
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从人民这一主体出发,将目光聚焦在人民关切的重点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上。人民的关切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紧密围绕人民的需求和期望展开,解决人民关切的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人民关切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以,将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重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强化问题意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问题。教育是培养人才、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是人民关注的热点,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举。二是医疗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疾病谱的变化,医疗卫生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普遍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卫生技术的进步,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总之,透过问题现象看本质,探寻问题蕴藏的深层矛盾和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统一战线经验研究”〔22ZDA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