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吴忠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把解决不动产登记证办理历史遗留问题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切入点,全力以赴推动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办证难”问题,累计打通登记办证渠道7341套,化解率达98.3%,全面打响不动产遗留问题化解“攻坚战”。
聚焦民生所盼,着力解决急难愁盼
2014年棚户区改造,王立径搬进过渡安置房。其间多次到吴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反映,并到工地看施工进度。
2018年3月,王立径住进近百平方米的新房,“房产证没拿到手,终究是个心病。”今年7月,王立径和邻居找到吴忠市政务服务大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窗口。正在值班的吴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保障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庆媛了解事因后,对王立径说,“叔,你们年龄大了跑不动。这件事我帮你们办。”
两个月后,王立径捧着盼了十几年的不动产登记证看了许久说,“政府把遗留多年的问题给老百姓解决了。”不仅如此,吴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自治区不动产登记综合服务平台设立远程登记,便于老年人委托亲属远程办理业务。
吴忠市聚焦民生所盼,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梳理群众在12345热线、信访平台等反映的“办证难”问题,公开征集不动产权证遗留问题线索。全面查清不动产“登记难”“办证难”的“问题小区”,建立“问题小区问题楼盘”清单。联合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下沉问题小区。动员社区网格员,逐门逐户了解办证情况,累计查明吴忠市区共有8438套住房未办理不动产登记证。
民呼我为,推进民生实事落地
近年来,吴忠市先后化解4379套房屋的办证问题。但仍有大量的“办证难”问题因无政策依据无法处置。
为此,2022年12月,吴忠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关于解决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实施方案》。针对全市因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办理不动产登记存在的9类问题制定23条处置意见,实行“一本问题台账管理、组建一个联合专班、开通一个绿色通道,分解问题类型、分类化解处置”的“1+1+1+N”工作模式,着力消除群众痛点难点。
老干部小区住户自2015年入住开始一直无法办证。今年10月,王建宁接到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上桥社区通知:把所需材料交到政务服务中心,就能在家等通知领证了。这是该小区380户居民,盼了6年的利好消息。
王庆媛办理业务时发现,住户王建宁持有的不动产登记证上是其已故父亲的名字,但后续手续签字全部是其本人。“鉴定后发现是合法所得,就缺少继承公证的环节。”王庆媛说。针对此类情况,吴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实行政策先行,一事一议。对合理诉求开通“绿色通道”,灵活办理,应化尽化。“11月8日下午登记,隔天就把不动产登记证拿到手了。”王建宁说。
为加快解决不动产登记证办理历史遗留问题,按照“一企一策一专班”的方式,吴忠市自然资源局采取分解规划核实的方式,对符合规划条件的单幢楼栋先行规划核实,解决规划验收的问题;吴忠市住建局将工程监督员变为项目验收服务员,现场办公,一对一帮扶指导,解决工程竣工验收的问题;税务部门完善系统相关数据设置,对持法院出具执行裁定书的住户专窗进行办理,对欠税企业采取“挂税开票”等方式,解决了因开发企业欠税群众无法开票纳税的问题。通过多部门联动,目前已完成塞尚明都17栋住宅楼715套房屋的首次登记。香缇小镇、东吴明珠项目共972套正在完善交工,即将办证。
截至目前,吴忠市通过现场听、实地看、当面问等方式开展调研1800余次,收集整理“我为发展献一策”意见建议5700余条,解决问题538个。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落实“民呼我为”“接诉即办”机制,扎实推进10类25项民生实事落实落地。紧扣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梳理为民办实事清单58项,打通49个小区7000余套住房办证渠道,优化改造3.2万米“水电热”管网,新增2250个学前教育学位,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