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

田海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社会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和阶级斗争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在塑造中国人民良好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两者的融合创新是互促互进的逻辑进程,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彰显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坚定基石,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首先,它们都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寻求人类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描绘了一个“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其次,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再次,两者在价值目标上具有相通性,均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探索。如《公羊传》体现了对各民族共享幸福生活、天下小大远近若一的理想社会的向往,马克思主义则一直致力于对没有剥削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最后,两者在观念思想上也相互契合。马克思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认为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朴素唯物主义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辩证思想相互贯通。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及内在逻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贯通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深入发展。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已经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了巨大的推进。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正义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也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由此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在二者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不同,两者在某些观念和理论上存在冲突与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在融合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更大程度、更适切的融合。其次,马克思主义富有深厚的科学性与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俱进是其内在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发展过程中秉承着对世界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因此,融合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学习和研究,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基于此,广大青年学生首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学习,提高理解和认同。再次,应积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增强对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学生会组织和社团组织,基于学生兴趣打造校园文化共同体,为学生提供展示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平台,以实现价值引领、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创新发展是指在融合基础上诞生新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成果。融合创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深化,也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和解决。通过融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形成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指导。是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创新路径至关重要。首先,要进行思想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二者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进而找到创新的契机和共融的立足点。其次,要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推动两者的融合创新,以彰显融合的时代伟力,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再次,要与实践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发现二者在实践逻辑和方法论层面的共性和独特之处,进而为新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成果的诞生提供实践验证和理论支持。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融合、创新发展,不仅促进了二者的思想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也为新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成果的诞生提供了契机与动力,巩固了新时代的文化主体性,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3-12-06 田海超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00720.html 1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