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内涵与实践要义,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对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把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通过学习研究阐释,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四个自信”和推进理论创新的勇气。要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工程,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宁夏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开展深入研究,发挥好社科规划基金的重要引导作用。在学术期刊、报刊理论版、广播电视等平台设立专栏、策划专题,引导专家学者聚焦前沿学术理论问题开展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成果。
整合宁夏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力量,打造特色品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宁夏是小省区,基础弱、力量分散,要打造学科创新平台,创建学科高地,需要建立能够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工作机制,打好组合拳。一是继续办好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二是继续办好宁夏高校新型智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通过课题项目,引导高校教师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课题研究。三是以主题型学术会议团结并引导全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集中力量办大事。
持续开展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任务,立足宁夏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支持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充分阐释宁夏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加强对宁夏古籍整理、历史文献、地方史志方面的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具有历史底蕴、反映时代价值的高质量成果,不断推动宁夏地域文化发展,为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宁夏篇”贡献智慧和力量。
积极服务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任何理论的学习贯彻,都必须干在实处。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聚焦宁夏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全局性、前瞻性、针对性、战略性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社科领域的智库作用。二是要坚持民族地区使命担当。深入推进社科领域正本清源工程,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深入挖掘宁夏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当代价值,旗帜鲜明批驳错误思想言论,推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加大学术普及与传播工作力度。鼓励推动专家学者在解读宁夏实践、提出宁夏方案、推出宁夏学术成果中凝练标识性概念,鼓励引导专家学者在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丰富重大主题理论宣传宣讲内容及表现形式,用学术讲政治,用故事讲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加强社科人才的培养工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是人才强区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与高层次社科专家的沟通联系机制,社科专家参与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制度。实施好自治区“培养、引进、活力、暖心”四大人才工程。二是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有关“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要求,重点引育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和民族宗教理论研究人才队伍。三是坚持以学术水平和学风品格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主要标准。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专家学者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术研究上。四是高度重视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加大社科类青年拔尖和托举人才选拔力度。社科基金项目、社科成果评奖、职称评聘要大胆向青年学者倾斜。支持鼓励青年高层次人才发文发声、展示亮相,打造学术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
(作者单位:宁夏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