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强化网络思政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崔苏妍

当前,数字化技术正深刻影响着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网络育人作为一种日趋常态化的教育活动,对高校学生思想引领与教育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从网络育人与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提升之间的适用性入手,明晰在网络育人视角下,如何充分发挥新兴媒体资源的优势,推动数字思政建设,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效,对于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育人实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网络育人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时代下,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重塑了社会形态,深刻影响了以高校大学生为典型的“数字时代原住民”的思想观念和接受教育的习惯,加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进程。进一步推动数字思政建设、强化网络育人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体现在前置性引导上。尚处于身心逐渐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中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念和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公共性社会问题、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等与大学生追求“真实”“独立”的个性需求以及缺乏实践经验的特质相结合后,极易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进行网络育人、及时抢占网络阵地,做好前置性引导,可以强化主流价值观在网络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有效帮助教育主客体尽早厘清事实,减轻观念重塑的压力和困难。其次,网络空间与大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及时补全网络育人这一块“拼图”,可以更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同高校学生生活学习实现高度结合,进一步培养教育主客体间的亲密关系,提升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最后,推动网络育人是满足新时期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网络育人,可以突破空间的局限性,全面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通过将传统文化、地方特色、高校自身教育理念植入网络空间,可以提升大学生对本校、本地区乃至国家社会层面的了解度和认同感,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为学生塑造正确思想和价值观提供新路径,帮助广大学生更好成长成才。

做好高校思政课网络育人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创新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育要素协同作用的总体质效。当改革创新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高校思政教育也必然追随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载体、形式、制度和内容。传统的教学理念包含教育主客体的界定、以课堂为分界的教育场域、单向度的教育内容、封闭式的教育形式等,同当前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现象。而从既有的实践来看,形式上创新解决不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反而有可能将学生引向对立面。鉴于此,实现高质量创新成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质效提升的必选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以创新为突破口,以优质教育内容打造为出发点,解读大学生的教育需求,重新定义教育主体并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借助网络育人的优势,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及相关能力。

从应用角度出发,完善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对于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教育评价和反馈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可以反映教育落实程度的环节。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完善教育评价反馈机制。一是依靠互联网的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功能,通过对包括网络思政教学的传播量、转发量,对关键词、问题趋势的抓取等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和分析,完成教学成果评估;二是基于对网络的运用,例如,通过网络技术模拟形成过程化的教育评价系统、开展线上问卷调查等方式,建立教师教学全程档案,对教育受众和教育影响进行有效检测,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网络育人质效。

从融合角度出发,拓展延伸育人平台。网络育人可以作为手段和载体,灵活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有效破除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形态。网络育人的平台延伸,从空间意义上可以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可以实现从主课堂学习到校园文化沁润,再到探索社会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教育空间的全方位延展、教育内涵的全方位深化。从时间意义上,可以串联各年龄段的思政教育,破除教育主客体间的壁垒,体现网络育人在时空概念上的极大优势。

拓展高校思政课网络育人新路径的发展对策

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塑造多极主体意识。互联网时代给思政教育工作的直接冲击,就是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单向度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改变。塑造多极主体意识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接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是教育的主体,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中介、教育成果等均发挥影响这一事实。进而,将多极主体意识运用于思政话语的建构中,理解学生教育需求,真诚开放地进行双向交流。培养网络视野。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普遍运用的网络平台和热议话题具有较高的敏锐度。在培养网络视野的过程中,要注重“纵观”,对海量信息进行吸纳,要注重“对比”,对正反观点及对应案例准确理解,要注重“超越”,洞见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要注重掌握和运用互联网时代舆论生成的规律特点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性、科学性表达。加强多学科交叉运用。互联网时代信息密度不断提升,为了跟上时代,了解“网络原住民”的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与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同时也需要增加思政专业外的知识储备,综合掌握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从而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更好掌握主动权、话语权,提升教育质效。

进一步推动网络育人活动的创新转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运用各类教育方法和叙事手段,如情境融入、自我教育等在思政教育者中已经逐渐达成了共识,并呈现出较为良好的态势。除了具体方法外,在宏观角度上也出现了几种对提升网络育人质效有积极作用的趋势:第一,实现从短期到长期的创新转化。基于品牌化的意识,网络育人活动需要实现从短期到长期的创新转化,尤其在第二课堂的网络育人活动中,需要逐渐规避碎片化、任务式的网络育人活动。网络育人活动需要实现从单一活动向系列活动的转化,通过时间维度上的拉长以及在阶段时间中的持续赋能,加深广大学生对活动的印象,继而提升参与度、丰富网络育人活动的内涵、提升网络育人活动的整体品质,从而实现整体质效的提升。第二,实现从片面到全面的创新转化。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具体而言,传统教育场景下,存在着如基于教育场所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割裂,基于对象的如学院、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割裂,基于活动性质的如德育类、智育类、劳育类、体育类、美育类活动的割裂,但这些割裂所面向的对象是一致的,也就是本校的学生,由此造成了育人活动的资源浪费和学生的精力消耗。另一方面,活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表现为施教者对课程前期设计缺乏系统化和整合型思维,导致产生了单一主题、单一导向的育人活动。要实现从片面到全面的创新转化,需要教育者具有战略意识和大局意识,运用好网络的联系作用、信息处理作用,发挥网络的跨时空优势,丰富教育资源,寻找差异性、开放性、互补性的活动途径,实现育人活动在面上的有效扩充。第三,实现从单一虚拟空间运用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并行的创新转化。数智融合的大背景下,网络育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虚拟空间,而是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改造,从而实现两类空间协同作用。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网络不仅仅作为某一种呈现载体或者办公载体存在,同时可以探索网络作为教育场景存在的实现路径。通过数字化赋能,如人机交互、AI技术、VR运用、大数据收集等,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向。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网络育人的内涵已经并将更加丰富,而在运用网络育人优势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的对策建议方面,除了本文分析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可探讨的方向和角度,比如,通过信息赋能实现思政育人成果的持续迭代、通过网络育人在互动实践中的发展实现对专业课程的助推和有效补充、通过不断延伸高校网络思政的外延实现服务地方的功能拓展等。总之,持续探索、拓展、做好网络育人工作,大力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思政育人实效的必要之举。

(作者单位:苏州城市学院;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建设有效路径的探索与讨论”〈2020SJB0649〉阶段性成果)

--> 2023-12-16 崔苏妍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02194.html 1 强化网络思政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