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滴污水的再生之路

本报记者 陈 瑶 见习记者 何婉蓉 常 宽

“地下是污水处理厂,地上是美丽的立体公园。”近日,记者来到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探访,这是宁夏首座花园式中水厂,更是我区巩固提升国家节水型城市的一个生动实践,它为这座城市提供了“第二水源”。

走进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的节水主题公园,记者发现,这里的活动空间是复合叠加的,从湖泊到绿化用水,每一滴用水都是经过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地埋式设备处理的再生水。

“水厂采用半地下式建筑形式,将污水处理核心工艺段池体顶部设计为开放式生态景观公园。借鉴‘双首层’设计理念,使市民娱乐与水厂运行生产互不干扰。”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工作人员介绍。

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充分利用水源热泵和风光发电技术,分离处理雨水与污水,地表径流及管网进行雨水回用,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再生水供给,实现水资源平衡。利用“速沉污泥微发酵、七段式生化组合工艺、新污染处理、高浓度恶臭处理、资源回用”等五大核心技术有效提升再生水利用率,处理规模达30万吨/日,有效解决了银川市兴庆区、贺兰县德胜商住区、金凤区阅海商住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难题。

走进厂房,记者看到,地下污水处理设施是封闭的,运用全自动工艺流程,不仅看不到实际的污水,也闻不到任何味道。在出水展示区,不见污水,只见清流哗哗流淌。出水间陈列着一大一小两个鱼缸,几条锦鲤游弋其中,而鱼缸里的水就是再生水。

在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不仅演绎着一滴污水由浊变清的再生之路,也描绘出一幅污水处理厂与周边环境“邻避”变“邻利”的共融生态画卷。

--> 2023-12-18 本报记者 陈 瑶 见习记者 何婉蓉 常 宽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02432.html 1 一滴污水的再生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