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郭 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进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绘就了一幅又一幅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不仅有力地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而显著的治理优势,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教材。

一是重视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千万工程”中读懂如何做好调查研究,推动调查研究工作务实功见实效。调查研究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调查研究的内在要求。“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浙江农村经济粗放发展与乡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25个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作出的重大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做好调查研究,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制定和实施的决策才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

二是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面对当时浙江省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千万工程”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念,20年来,浙江省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走出了一条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路子。

三是深化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引领。在“千万工程”实施之初,浙江省就确立了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引领乡村经济的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注重乡村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的挖掘,积极培育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把乡村的“沉睡”资源变为城乡的“流动”资产。浙江省率先构建起数字乡村建设体系,因为建设起步早、基础实、速度快,成为全国唯一部省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通过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浙江省迈向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新未来。

四是重振乡村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乡村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摇篮,“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是每个村庄的独特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使距离相近、景物相同、风物相似的美丽乡村有了鲜明的个性。只有保护好乡土文化,才能留住乡愁古韵,守住我们的乡土文脉。在“千万工程”实施之初,浙江省就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当地通过将地域特色、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实现了万千美丽乡村的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

浙江省“千万工程”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它启示我们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让群众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生态建设塑形和乡村文化铸魂并重,统筹推进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和富裕乡村的建设,从人居环境整治切入,由点带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是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浙江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立足不同地形地貌,提出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各地自然禀赋、社会经济条件、风俗文化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等制定方案,推动各美其美的“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从整体上进行谋划与设计,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和整体性提升,这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基本遵循。

四是坚持文化振兴,培根铸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和美乡村”内蕴着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美,是乡村建设目标和内涵的升级。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要注重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培文化之根,铸精神之魂,既要不断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将农村宝贵的文化财富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3-12-20 郭 建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02769.html 1 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