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国内科研单位缘何纷纷“认领”平罗盐碱地做实验

本报记者 乔素华 见习记者 马雨馨

近日,位于平罗县的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275亩盐碱地试验田先后被国内8家科研单位认领,用于明年继续开展盐碱地科研实验。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我国约有15亿亩盐碱地,宁夏共有盐碱地256万亩,8家科研单位何以“钟情”平罗的这片盐碱地?原来,今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该研究的大田实验证明就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盐碱地(pH值9.10)进行。

大田实验证明,AT1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能使高粱籽粒增产20.1%,全株生物量(青贮用)增加30.5%,在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表示,在该公司的盐碱地做大田实验并且找到耐碱基因AT1偶然之中有必然。

我区加快耐盐作物育种创新和开发推广,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记者在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研究公示栏里发现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教授谢旗,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英俊、王德成、尤泳等众多农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2017年,该公司成立盐碱地草畜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拿出7%以上的销售总额用于科研,先后与国内多家知名院校、科研单位组建高粱遗传育种与高效利用、耐盐牧草种子繁育、牧草机械装备、土壤改良等11个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同时,该公司每年都会把高粱、湖南稷子、燕麦等耐盐作物的根系连同盐碱土一起取样,召集科研人员做实验,寻找耐盐作物的共同特征。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我区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积极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在水盐调控与灌排协同、脱硫石膏施用与改土培肥、耐盐植物筛选与生物改良、盐碱地特色产业与产品开发、微咸水灌溉等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探索出了脱硫石膏/磷石膏改良、高起垄种植的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并在宁夏、内蒙古、吉林等地大面积应用推广。围绕水稻、大豆、枸杞等主要农作物,大力开展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筛选育成“宁粳56号”水稻、“宁稷一号”湖南稷子,审定通过“宁豆6号”“宁豆7号”“宁京豆7号”等耐盐大豆品种26个,耐盐作物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120万亩。

--> 2023-12-24 本报记者 乔素华 见习记者 马雨馨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03231.html 1 国内科研单位缘何纷纷“认领”平罗盐碱地做实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