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文明范式,引导着人类社会实践发展进程,开创了现代化文明叙事的新范式,“讲好中国故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提升叙事效能,不仅是“故事之于育人”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基于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形成的思想文化、社会情感、历史记忆、群体认知的内在认同性传承活动,多举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能,对思政育人、中国文化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现实性、人民性与时代性的叙事逻辑,以人民性推进大众化,以时代性推进创新性,以现实性推进动力性,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育人”效能,助力“中华文明之声”广域流传。
以“人民性”推进“大众化”,立足大众视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声波”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巩固我们党执政基础的重要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能,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关系到能否以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但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社会知识精英群体的经典文本叙事和革命教育叙事,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互动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雏形”。从呈现和表达效果来看,政治理论“口号式”与思想文化“符号化”的大众化叙事方式确实起到了极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过程中,理论体系阐释的“浅薄化”问题一直存在:一方面,群众通俗化、“符号化”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总体性认知存在不足。由此看来,“大众化”不仅仅要求理论叙事传播的广泛化,更要求理论叙事传导过程的科学化。以“人民性”把握“大众”二字,关键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视野从话语形式的“大众化”向理论记忆的“大众化”转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能,必须真正做到“在调查中叙事,在叙事中调查”。对思政工作者来说,只有弄清楚群众喜欢听什么、群众真正需求什么,才能真正把握理论阐释、思想沟通、社会认同、理论传导等理论叙事环节的衔接点与着力点。
以“时代性”推进“创新性”,立足创新发展,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范式
千人千言,千人千面。没有不变的叙事范式,唯有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叙事以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代性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必须在实践创新之中探索发展。在学科科研实践中,通过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谱系,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理论要素系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育人活动从概念上“证明自身”,从实践中“实现价值”。当前,立足教育系统内的大思政建设,学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实践探索建构出大中小学与社会基层单位在“叙事育人”过程中的协同教育模式,以提升构成社会的各个单位、群体、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中“我言”与“我能言”的时代叙事意愿。社会教育工作者需要牢牢把握调查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基础性作用,预先发现问题、预先把握舆论走向、预先还原真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阐释和传播理论知识;在揭示新问题新现象的过程中,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新话语”;在舆论沟通的过程中,把握民生福祉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能关系;在还原真相、启发真理的过程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中的主客观矛盾并及时解决。
以“现实性”推进“动力性”,立足现实的人,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机制
一直以来,我们党始终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推动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国民教育质量、加深时代群体记忆等层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不断加快,意识形态教育叙事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就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以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巩固社会公众信任体系、社会认同机制、社会凝合机制,存在“现实的人的叙事缺场”等问题。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主角”,但当真理认知同现实实践相结合,法律与道德、传统与现代、思维与逻辑、标准与价值、情感与理性等矛盾由理论变成具象化事物,就会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可行与可行否”的问题。由此而言,就具体的人来谈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基于现实的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现实、发展等问题展开叙事;就群体的人来谈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基于群体角色认知、群体情感维系、群体利益链接等叙事线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就整体社会成员来谈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基于共同体内的制度、情感、记忆、文化、劳动关系等基本要素展开叙事。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既要着眼于现实的人所具有的知情意行,又要以推进现实的人的知情意行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由此,立足现实的人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就要从现实的人的知情意行发生与发展的各环节出发,构建现实的人与社会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素养体系之间的动力机制,即不断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人力资源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内容衍生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空间维护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活动机制。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