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今年1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施行,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罚机制,旨在规范宁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解决宁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让守信者处处便利,让失信者处处难行。如今,信用已融入了我们生产生活的各类场景,不仅成为个人干事创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刚需,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案例
一处失信 处处受限
守信时时受益,失信处处受限。
信用,到底有多珍贵?对此,泾源县大湾乡村民赫志明深有感触。
“那时候出门腰杆子都不硬。”2月21日,赫志明向记者诉说了他的经历。早些年,一位同乡找到他,希望能通过他做担保向银行贷款。乡里乡亲,出于信任,赫志明在担保人处签了自己的名字。但未料,对方贷款逾期未还,赫志明被泾源农村商业银行纳入信用不良记录“黑名单”,并被起诉追款。
看着周围村民纷纷利用贷款搞养殖、种牧草等赚钱,赫永明却因失信无法贷款,周围亲戚朋友也不愿借钱,“贷不了款,别人也不敢借钱,我啥都干不了,看着大家都走上致富路,我干着急。”赫永明说。后来,赫志明积极履行担保责任,帮同乡还清本息后,被泾源农村商业银行移出“黑名单”。2019年,他申请到5万元贷款,靠着这5万元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打了“翻身仗”。“我现在才真正体会到,讲信用比啥都重要。”赫志明说。
前不久,石嘴山市民牛涛到银行办理贷款被拒,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才发现,他有不良信用记录。原来,2022年他曾贷款买房,在偿还房贷期间有几个月没有按期还款,他的不良信用记录被录入征信系统,银行因此质疑他的个人信用和偿还能力。“有几个月因为手头比较紧就未及时还款,想着以后宽裕了再补上,没想到被记录在案,影响了后续贷款行为。”牛涛后悔不迭。
“只欠了不到3万元的货款,原想着没啥事,没想到让企业经营遭受重创。”中卫市一家公司负责人刘恒最近遇到一系列麻烦:向银行贷款被拒绝,申请相关政策补贴也受限,甚至申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量都被否决,部分客户还对其履约能力提出质疑,纷纷提出取消合作。而这一切都源于刘恒拖欠货款引发诉讼,并被列入失信“黑名单”。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多部门联合密织“天罗地网”,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一旦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法院将依法对其采取联合信用惩戒。”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吴艳介绍,自治区高院依法依规定期通过自治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向金融、公安、市场监管、自然资源、住建、商务等部门推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实现了与各联动部门信用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反馈。自2013年10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我区已累计公开28万余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资质认定等方面全面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形成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人人喊打”的局面。
自治区高院现已建成以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网络执行查控系统为核心,以高院“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为补充,纵横覆盖全国的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其中,“总对总”实现了全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网络查询、冻结、扣划功能;“点对点”实现了宁夏辖区全部商业银行包括村镇银行的存款及金融理财产品的查询、冻结和扣划功能。
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失信经营主体不仅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评先选优、筹资融资等方面受到惩戒或影响,而且因为存在失信行为,还会被划入信用风险高的C类、D类企业,在市场监管执法部门双随机监管中会被多频次抽查。我区双随机监管平台还实现了与宁夏“互联网+监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宁夏)、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对接互联,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结果互认。
举措
信用体系建设多维发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为此,我区强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近期,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副行长李文靖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三信”评定,截至2023年底,宁夏全区共评出61.65万户信用户、1395个信用村、73个信用乡(镇),其中,银川市、盐池县、同心县评定比例近100%。
1月1日起,《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宁夏首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综合性、基础性法规,对于从制度层面推进我区宁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依法推进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近年来,我区持续健全信用组织架构。成立由56个部门及地市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建设领导小组,构建起信用办牵头协调、部门联席会商、信用服务中心技术支撑、地市抓城市信用建设的四级信用工作推进体系,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并先后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意见》等近40件政策规范和标准,信用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同时,结合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示等重点工作,将社会信用建设纳入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每季度对“双公示”信息归集情况进行评估,不定期检查通报信息合规率、迟报率及漏报瞒报率,夯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据基础。
同时,我区探索开展信用监管创新试点示范,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全面运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开展差异化监管。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将更多监管资源配置到信用风险高的企业,使监管对失信违法者“无处不在”,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通过对不同信用风险类别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做到有效监管、公正监管,为守法诚信企业打造良好宽松的经营环境,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修复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会使经营主体更加珍视自身信用。但很多经营主体因失信‘寸步难行’后希望尽快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2月26日,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畅通信用修复途径,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多措并举加强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为失信市场主体打开救济渠道,引导市场主体珍爱信用、加快发展,着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宁夏高院出台《关于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承诺和信用修复机制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暂行规定》,严格规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信用信息修复等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我区已累计撤销、删除了11万余名履行完毕被执行人的失信信息,有效敦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确保了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在2020年度企业年报信息公示双随机抽查中,宁夏某商贸有限公司在公示信息中隐瞒真实情况被永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因其一直未申请移出,该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定为C级,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在2022年度企业年报信息公示双随机抽查中,该企业再次被抽中,永宁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发现,该企业已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随即,工作人员立即告知企业负责人,可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提出信用修复申请。该企业提交线上申请后,永宁县市场监管局于2023年12月20日将该企业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使企业重塑良好信用。
2022年11月,银川市某餐饮有限公司因非法买卖认证证书,银川市市场监管局西夏区分局依法对其予以行政处罚,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罚款30000元,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2023年5月23日,该企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提交线上修复申请,经审核,该当事人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满6个月且符合信用修复情形,银川市市场监管局西夏区分局依据相关规定,帮助失信市场主体重塑信用,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泾源农村商业银行创新推出“六贷六覆盖信用重建”金融服务模式,通过逐户宣传引导,鼓励“黑名单”农户增强信用意识,帮助失信主体纠正不良信用行为,重建失信群体信用信息档案,依托“整村授信”服务机制,以批量集中签约的形式建立农村信用共同体,持续加大对乡村特色产业信贷支持力度,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马国兰就是这项政策的受惠者之一。由于家里困难,养殖技术落后,贷款后无力偿还,她曾被列入失信“黑名单”。自从泾源农村商业银行打造“信用重建金融模式”后,给予马国兰5万元扶贫贷款,并配套商业贷款5万元。有了资金的马国兰承包闲置土地、种青贮玉米,既满足了自身养殖饲料需求,还能出售挣钱,目前年收入达8万余元。
目前,泾源农村商业银行通过“信用重建”释放“黑名单”农户1440户,重新获贷的有534户845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