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她们向“新”而行

本报记者 杨淑琼

齐静(左)工作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她是推动技术突破的专家、引领行业的企业家……她们不仅推动了宁夏科技的发展,激励无数女性勇敢追梦,更以坚韧和智慧在与新时代同行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为激发新质生产力注入巾帼力量。

初见王瑜,给人的印象是随和爱笑。精致的妆容,气质优雅。然而走进实验室,穿上工作服,王瑜一秒钟便切换成了“女汉子”模式。作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企业首席专家,宁东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王瑜不仅参与了高纯氢气的提取、含酚氨废水环保处理、高效环保脱烯烃等重点项目的研发,还独立研发了大数据环保标准查询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环保监测技术升级。

“或许在许多人眼里,科研工作比较‘高大上’,但我们从事的清洁能源材料研究有时却是枯燥且有一定危险性的。”王瑜说,在含酚氨废水环保处理、粗氨气分解等研发过程中,要经常跟高浓度的有毒有害化学试剂打交道;含酚的废水如果和人体接触,就会不经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能够破坏细胞使其失去活力,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

如今王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科技工作者进行创新培训、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还组织企业内的科技工作者开展了“五小”创新,将科技工作者优秀的产业技能推到科技前沿。

“持之以恒”是王瑜从事科学研究的“法宝”,在她看来,女性可以凭借自己的耐心、细致保证科研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还能带来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有助于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国家三级品酒师赵智慧对此深有同感。作为科研工作者,赵智慧深知一切创新均要围绕解决技术或产品问题出发,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善于思考并发现问题。近5年来,她带领企业内外部研发团队潜心研究,最终成功筛选培育出了枸杞酒的专用酿酒酵母,开创了枸杞酒有专业酿酒酵母的先河,并取得核心发明专利1件。该项技术在新一代枸杞酒的升级换代产品中得到有效转化,极大地提升了枸杞酒的香气和风味的典型性,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热爱我的工作,不仅因为它让我站在生产技术的最前沿,更因为它让我在创新、挑战和自我实现的旅程中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今年41岁的齐静是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作为第一起草人,她主持制定了《甲醇制丙烯催化剂反应性能试验方法》行业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填补了现有行业标准的空白,为甲醇制丙烯催化剂的性能检测方法提供了参考标准和依据。通过制备纳米晶粒分子筛原粉,运用复合造孔剂,成功获得了高扩散性能MTP催化剂样品,催化剂寿命和丙烯收率均优于进口催化剂,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3500万元。

--> 2024-03-10 本报记者 杨淑琼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12721.html 1 她们向“新”而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