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在精准思政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刘 晶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许多挑战,亟需建立“精准化”教学模式。“精准化”教学指的是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和成长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该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其发展为实施精准化教学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为我国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助力。

高校思政课的“精准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精准化”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学生需求量身打造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助于改善传统思政课程教育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水平,使学生在信息时代具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践行“精准化”教学可以有效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更多有担当、有理想、有志气的时代新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精准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可遵循以下具体路径与方法。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兴趣、需求和特点因材施教。“精准化”一词强调的是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首先,以课程设置优化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例如设置思政主题研讨课、思政社团实践课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其次,提供个性化指导和辅导。教师可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充分掌握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精准性的指导,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计划。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在线互动课堂等,实时监测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因人而异推荐学习方式。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便利,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可有效推动“精准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首先,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局变化和社会发展,围绕新时代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包括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环境保护等,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科学引入党的创新理论,实现育人效应的最大化。如结合国家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再次,合理开展跨学科交流。要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与其他学科师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注重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知识进行交叉融合、相互促进,拓展和延伸思政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向多样化、新颖化发展。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于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明显不足,这也制约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效果的提高。因此,要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师生的课堂互动质量。首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思政教师通过在课堂中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有效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次,开展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讨论,以分享观点、交流思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使学生协作完成任务,进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再次,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课堂,以打破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上进行投影、播放相关视频与音频,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投票等,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效。

加强教学评价与反馈,为教学模式的持续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多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多元化、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首先,需要将学生课堂表现、日常作业考核、小组讨论发言、考试成绩等多方面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并通过采取课堂观察、学生互评、成长记录等多元化评价手段,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以助力思政课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需要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包括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情况、课堂参与度、作业表现等,全方位对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与反馈,如对学生的优势和长处给予鼓励,督促学生及时改正缺点和不足,以提高教学质量。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采用学生满意度调查、线上线下匿名问卷调查等形式,多方面征求学生意见,为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大思政课’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项目编号:2021SJB0638〉;2022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 2024-04-06 刘 晶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15906.html 1 在精准思政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