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基本逻辑和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时刻把握时代脉搏与社会动态,最终开辟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在这条道路的引领下,我们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保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必须乘势而上、积极有为,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奋进。
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共同富裕不是个别人、少数人的富裕,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际践行与延伸。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让所有人都享受到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让所有人都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让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全面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并不单指物质层面上的富裕,而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既是物质生活的“富口袋”,又是精神文化的“富脑袋”。伴随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标准也并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更多关注精神等方面的满足。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要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主要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原则,让人民群众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
共同富裕的机制是共建共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国家建设,为创造幸福生活共同奋斗。要求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享原则,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同分享整个国家进步的成果,以不断激发全体人民创新创造能力和参与国家建设与治理的热情,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合力不断把“蛋糕”做大做好,一起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共同富裕的过程是逐步共富。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分地区、分阶段、分群体的持续推进过程。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国情,以及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认清并理性看待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理解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市场因素而造成的合理差异,并且在充分了解国内与国际的复杂形势之后,立足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带领人民分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走得又好又快,共同富裕才会取得新的成效。因此,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推动共同富裕的全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选拔人才、任人唯贤的组织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在组织、协调、整合、凝聚各方面力量的独特作用,调动和团结一切力量推进共同富裕,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其次,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共同富裕不仅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奋斗标杆,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工作推进的着力点,将人民利益作为奋斗的根本考量,坚持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原则,于细微处践行为人民服务,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发挥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首先,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致力于更好改善人民生活。一方面,要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实现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出更大优越性。另一方面,要创新分配制度,通过分配方式的改革,合理调节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其次,发挥社会治理体系优势,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势在于巩固强化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涵养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步伐,在社会治理中满足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求,与各类主体合力构建社会治理体系,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提升人民的参与度。另一方面,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难点、落脚点也在基层,薄弱环节则在乡村。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没有贫困,区域间、城乡间的发展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是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首先,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挥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的同时,持续刺激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潜力和发展能力,进而缩小甚至消除区域发展差距。其次,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县域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力及对非农人口转移的吸引力,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再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指导思想,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努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亿万农民谋幸福。
综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目标上持续发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聚焦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中华民族通往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才能越走越顺畅。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23SKGH290〉、〈21SKSZ097〉、〈23SKGH28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