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张秀丽的心就被触动了。25年后,张秀丽依旧能感受到这句话带来的力量、积淀的情谊。
作为厦门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秀丽前往西吉县三合乡三合中学支教。
“那时的条件比较艰苦。”张秀丽至今还记得需要等澄清了才能喝的水、常年看不到绿色的山,以及只有一条石板路的简陋村庄。“但是,我却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当地的每一个人都对我们非常好,是那种‘朴实的、不知该如何向你表达’的好。”20多年后回想起来,留在张秀丽记忆里的,是有人从很远的地方帮忙拉来的水,是农忙的时候兼顾教学和种地的当地教师,是香气氤氲的罐罐茶。
张秀丽当时带高三年级,学生的刻苦和努力,让她记忆犹新。有时候,到了深夜12点多,教室还亮着光,几乎全班同学都在学习。“有一次我备完课准备休息,正准备拉上窗帘的时候,看见一群孩子们正紧挨着我的窗户,借着从窗户里透出去的光在看书……”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讲起这段故事时,张秀丽哽咽了。
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张秀丽讲述的那些外面的世界,深深吸引着他们努力读书,想要走出去看看。
“那个时候我们的想法很纯粹,就是给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张秀丽说,当地不容易买到学习资料,她就让大学同学邮寄学习资料,从里面找到适合学生们的题目,然后拿纸刻字,刻好后拿到油印机上印出来。她还会制定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尽力保证学生碰到了会做的基础题全都能做对。“曾经我在电台里提到需要一些报纸、杂志获取最新资讯,此后就有一位宁夏的陌生人一直邮寄资料,直至我支教结束。”至今,张秀丽都不知道邮寄人的姓名,却依旧感动于这些默默的善意,“这说明,我们的支教是被关注、被支持,有意义的”。
对张秀丽来说更有意义的,是她当年教过的学生有的也当了老师,有的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当年她教过的学生韩松年还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在支教期间,只要能影响一个孩子,那么这次支教也就成功了,因为对这个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受益终身的事情。”张秀丽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青春之花”就绽放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