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乡村振兴是一项自上而下设计、涉及要素复杂、建设过程漫长的社会工程,它的实现不能仅凭一地之力,更不能寄希望于一时之功,全社会各方力量统筹介入、协同努力才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现“五大目标”的保障。地方高校具备人才、技术、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共同构成了促进乡村振兴的“三驾马车”,能够为乡村振兴的机制建构提供强大助力。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
智力优势。高职院校设有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拥有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科研平台与决策咨询基地,在乡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开展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形成了专业系统的乡村建设实践理论,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技术优势。高职院校在对当地乡村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创新研发试验,在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种植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创新技术,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关于源污染物治理、垃圾科学处理、农田水利保护、流域水文治理、林木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可以成为突破传统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禁锢、开拓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的重要手段。
人才优势。人才是决定乡村振兴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地方高职院校不仅在各个细分领域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还具备为乡村振兴现有团队进行培训赋能的能力,可切实提高人才素养的专业化、全面化和实用性。例如,地方水电类高校抽调相关水利专家,以“水利技术特派员”的身份介入到农村水利建设领域,向农民传授一些水利知识,或带动农民参与到水利建设实践之中,从而为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农村的土壤环境等提供助力。
思想文化优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结合思想文化宣传,让村民认识乡村振兴的价值、认可乡村振兴战略,从而自觉支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地方高职院校在思想文化宣传方面有明显优势,其不仅有丰富的理论资源(图书报刊、文献资料等),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还在相关理论宣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利于引导村民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加强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近年来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普遍应用的一种育人机制。对此,地方高职院校要根据乡村振兴需求,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教育体系,使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适应乡村经济产业建设实际,人才核心素养要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校企联合”的方式,构建“校村合作”的学生实训培育模式,筛选本地乡村作为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工具。以地方高校建筑设计专业为例,原生态的乡村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地方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乡村建筑改造、乡村民宿设计等方面的竞赛,指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和谐理念等融入作品中,通过评比,筛选出村民认为优秀的设计成果转入实际操作环节。
注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国家根据职业人才培养需要提出的一项教育改革举措,旨在以产业构建与发展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平台,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高校组织模式变革的新路径、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的新路径。该模式同样适用于基于乡村振兴项目的高职院校人才教育改革。对此,地方高职院校可以持续探索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相关人才培养构建发展平台,为成果研发与转化提供基地。
(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编号:2023zxy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