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花开在沙漠

本报记者 陈 思 见习记者 王雨婷 文/图

正值开花期的醉鱼木。

“这是醉鱼木,沙旱生植物里比较漂亮的一种。”5月16日,记者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尤万学的引导下,来到保护区沙生植物园,醉鱼木正值开花期,紫色花朵沉甸甸缀在枝头。抬眼望去,保护区草木旺盛生长,沙土的黄色被植被的苍翠覆盖。

沙坡头作为接壤腾格里沙漠的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82毫米,天然植被稀疏,但这里是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必经之地。

为了保护以人工防护林和草方格为主体的“五带一体”铁路防沙体系人工治沙成果和天然沙生植被,阻止腾格里沙漠的风沙长驱南侵,1984年,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多年来,保护者们开展了大规模的沙防沙治和荒漠湿地生态修复活动,彻底改变了黄沙弥漫的原有景观。如今,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51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种,人工栽培物种较2018年新增加了15种。

据了解,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一至三期综合科学考察,分析研究保护区近30年来荒漠景观与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汇编出版了《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期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等多项科研成果。为了丰富植被种类,保护区在科研和管理方面都下了苦功,布设重要植被群落监测样地12处、观测站2处、管护点4处,安排巡护监测人员进行日常巡护,还建设了植物采集与管理系统、林草“生态云”大数据分析管理系统,以人工和智能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区内植物消长变化情况。

作为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张志成对这份工作的辛苦深有感触。

“现在有遥感技术可以收集数据,但平时还是要用双脚来跑、靠双眼去看。巡护人员手机里都装有植物检测软件,途中如果看到形状比较陌生的植物,拍下来识别一下,看看是不是新的物种,靠这种方式来丰富植被数据。”经过多年巡护工作,张志成对扎根在这片土地的植物感情很深,“2022年,我们接到任务,在老林区清除枯死的胡杨。看着没有生机的枯树被拉走,当时心里挺难受。第二年植树时,大家都埋着头挖土,希望把根栽得深一点,让种下的柠条能好好活下去。”

现在,张志成走在巡林的路上,偶尔能看到半日花、斑子麻黄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身影。正值初夏,花棒、柠条锦鸡儿、沙鞭等常见固沙植物成簇盛开,紫色和黄色的花朵点缀其中,根系牢牢固定着沙土。

“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景象。”张志成说。

--> 2024-05-22 本报记者 陈 思 见习记者 王雨婷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1038.html 1 花开在沙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