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濒危物种遗鸥翔集矿区湿地

本报记者 陈 思 见习记者 王雨婷

在宁夏海子井湿地公园南湖水域的湖心岛上,千余只遗鸥在此停留。本报记者 陈思 见习记者 王雨婷 摄

春来湖水绿,遗鸥千里归。5月中旬,在宁夏海子井湿地公园南湖水域的湖心岛上,千余只遗鸥或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时而空中翱翔,时而追逐嬉戏,鸟鸣声此起彼伏。蓝天、绿水、白羽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每年4月初,数千只遗鸥在此栖息、繁衍,直至8月下旬离开。这几日,岛上不时可以看见雏鸟的身影。”宁夏海子井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李保强说。

眼下正值遗鸥繁育期,记者借助望远镜看到,一些毛茸茸的雏鸟从巢中探出脑袋。

遗鸥是世界濒危物种,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适应性狭窄,尤其对繁殖地的选择更是近乎苛刻,只在干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岛上生育后代。迄今在地球上发现的遗鸥巢穴无一不在湖心岛部位,裸露而多石子的地面是遗鸥筑巢的首选之地。

“如今,我们这里的湖面已经成为遗鸥生活、繁衍的理想之地。”李保强说。

近年来,为破解矿区矿井水外排与存储地少的突出矛盾,本着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不占用当地紧缺土地资源的原则,灵武市以马家滩镇以南、盐池县冯记沟乡以西一块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的天然废弃盐田、洼地为基础,实施马家滩矿区矿井水南湖工程,承接红柳煤矿、双马煤矿、石槽村煤矿、麦垛山煤矿、金风煤矿、金家渠煤矿6家煤矿外排矿井水,形成了水域面积2万多亩的湿地。

“随着湿地的形成,周边生态环境逐年向好,2016年宁夏首次发现遗鸥‘安家’在此。”李保强说。

遗鸥的光临,对于排放矿井水的煤矿企业来说,既是惊喜,也是责任。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马家滩矿区曾经的工作人员,李保强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守湖人”。

自海子井湿地公园建成以来,根据湖区遗鸥分布栖息情况,海子井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分别在湖区设置4个监测地点,安装监测设备,对遗鸥栖息繁殖活动进行定期监测。制定管理办法,安排巡湖人员每天进行定时巡查巡护工作,严禁在湖区放牧、钓鱼、野营、倾倒工业和生活垃圾,并定期对水质监测检验,保障水质安全不被污染。同时,与宁夏大学联合对湿地周边环境的探索试验种植耐盐、耐碱、耐旱饲草已初步取得成效,成活率达80%以上,改善了湿地周边生态环境。

李保强说,由于栖息繁殖环境好,这片原先的“无人区”已成了鸟儿的天堂。近几年,这一区域的遗鸥数量持续增加,已经从起初发现的800只增加到了可观测3000只以上的成体遗鸥,还吸引了赤麻鸭、白骨顶鸡、青头鸭、甓鹈、疣鼻鸭、反嘴鹬、大小天鹅、鱼鹰、灰雁等其他珍贵鸟类30余种,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 2024-05-22 本报记者 陈 思 见习记者 王雨婷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1040.html 1 濒危物种遗鸥翔集矿区湿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