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第二个结合”的明确提出,为我们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规律,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向、理论基础、实践遵循,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进而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质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之魂。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历史文化、艺术鉴赏和民族精神,大学生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通过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故事和英雄事迹,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爱党爱国,帮助大学生树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的正确价值观,自觉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其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注重道德修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调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由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为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注入强大动力。
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品质的塑造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忠诚、礼仪等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亲情观及社会和谐,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激励其积极承担家庭责任。在民族意识的培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底蕴,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建立思政教学文化资源库。在选择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师应以培养目标为指向,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依托,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有效结合。同时,应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前提,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和完善思政文化资源库,以丰富思政课教学。
提升思政教师能力。思政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必须针对性地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定期培训、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切入点;要鼓励教师探索融合方法和途径,通过教学交流、观摩优质课程和课题研究,促进合作与进步。同时,教师也需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观念相结合,以形成特色思政教学方案;自觉增强融入意识,充分利用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抓住课程重点并结合时代特点,拓展相关内容,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丰富教育媒介。多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网络思政的深度交融,为思政课注入了新的活力,能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动画等,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文化传播上,也可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工具的赋能作用,如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与思政相关的文章、视频和音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
创新教学方法。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演讲比赛、互动讨论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如选取代表性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小组讨论和主题辩论等。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虚拟仿真、云课堂等,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的学习体验。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