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践证明,农民讲习活动接地气、实用性强且通俗易懂,容易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已经成为宣传、组织、教育农民的重要方式。农民讲习活动将思想引领、脱贫致富、技能培训、移风易俗等内容囊括其中,充分发挥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优势,既是农民巩固脱贫成果路上的“加油站”,更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大课堂”,对于提振乡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提升农民技能、孕育社会良好风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党在乡村的动员、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示其伟大成就,总结其历史经验,探索其实践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明确动员的主体和客体,建构乡村政治动员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时间里,我国运用自上而下的政治沟通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1978年至2012年,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这时的乡村动员是一种“嵌入式管控”模式。在村民自治体制下,随着土地承包制的实施,村党支部在村庄内部发挥着领导作用。这个时期,农民的自主性提高了,其思想也变得多元化,公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萌发,乡村动员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但有学者指出,这种动员模式随着网络化、大众传播媒介、政治沟通多元化的出现而存在组织动员效力消减等问题,乡村动员体制亟须重构。
围绕和保障农民利益,创新乡村社会动员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讲习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乡村振兴讲习所”“两山讲习所”和“青年讲习所”等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讲习所的宣讲者包括党员干部、党校讲师、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先进模范、致富能手、工艺匠人、退伍老兵等,他们和学员群众在讲习所集中上课、学习和实践。依托讲习所,宣讲者将党的大政方针、惠民政策讲清楚、说明白,解答群众的顾虑和困惑,以便于群众接受,从而达到动员目的,解决实际问题。与传统的“讲习之所”相比,此时的“讲习所”既延续了中国古代思想精神层面的、个人的讲习,又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集中性、群体性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学习形式,实现了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的统一。在讲习目标上,它延续了近代“讲习所”用科学理论改造世界的总体目标;在讲习场所上,它突破了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的单一封闭性,将院坝、田坎等生产生活空间变成了农民再组织、再教育的讲习场地;在讲习方式上,不仅有传统集中式的“课堂式”,还拓展了“流动式”“上门式”等创新方式;在讲习内容上,也由实业技艺、社会革命理论转变为党性、人民性和先进性的教育。
归根结底,新时代农民讲习活动方式的更新是党乡村政治动员模式的推陈出新,将思想引领、脱贫致富、技能培训、移风易俗等内容囊括其中,充分发挥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优势,对于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提升农民技能、孕育社会良好风尚意义深远。我们党要在发挥和尊重农民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体制,以更大限度地动员农民、夯实有效治理基础,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奠定基础。
尊重和发挥农民主体性,探索乡村协同治理模式
我们党历来重视开展农民讲习活动,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动农民群众开展乡村工作的重要途径,并且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重在以精神层面的脱贫促进物质层面的脱贫,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在接下来的发展进程中,仍然要发挥该模式的赋能作用,以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新时代农民讲习方式有自身的演变与发展轨迹。传承和借鉴从历史中走来的农民讲习活动经验,结合当下我国乡村具体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时代农民讲习活动新方式,让广大农民群体真正参与乡村建设,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没有文化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乡村就不可能振兴,农村文化发展问题需要我们重视起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政府应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整合利用设施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供需有效对接,让群众用得上、用得好;要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多生产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唯有为农村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才有助于重整乡土文化,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发展的逻辑与当代价值研究”〈编号:23FZXB00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机制研究”〈编号:20SKGH165〉、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政策研究”〈编号:2021NDQN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