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学专业以培养具备扎实经济学理论素养和统计学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市场调研分析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经济预测、经济信息分析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注重实操应用。尤其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更多掌握新经济规律、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统计人才,这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来看,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彻底不及时,教学模式单一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教学评价体系设置不合理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对此,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对实现高校经济统计学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一是实践教学缺乏创新,理实转化效率低。当前,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流于形式、浅尝辄止、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总课程的比例偏低,仍以从经济理论课堂延伸出来的课堂互动性实践教学为主,真正在经济产业实践基地开展的项目式实践学习有限,且大多以经济理论的识记强化训练为主,未对学生经济统计理论应用水平、经济统计工作能力进行深入考察,所起到的经济学专业技能培养效果较为有限。二是与现实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学生经济学能力素养培养滞后。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虚拟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经济学统计模型、传统应用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而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并未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专业培养目标及方案的设定与现实经济形势结合不紧密,导致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学生经济统计学能力素养未得到全面、创新、高效的培养,与现实经济企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不相匹配。三是实践培养教学系统、平台建设不完善。许多高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等教学职能机构,但其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较为有限,究其原因是经济统计学实践教学系统、平台建设不完善。许多高校尚未构建专门化的经济统计学专业教学管理系统,在数字化经济学领域的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多功能教学系统的统筹调配,与校外经济机构、企业、经济人才的联系不紧密,尚未打造多主体参与的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策略
首先,要深入经济市场调研,优化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产业形态、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巨大,而现实经济的变化发展尚未充分体现在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对此,高校要组织专业骨干师资,联合校外权威经济统计机构,加强对现实经济结构、发展态势的实地调研,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准确把握新经济形态出现后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影响。在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精准研判的基础上,对现有经济统计学理论、计算模型、应用方法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并将这种调整统筹体现在经济统计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当中。高校要以促进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现实经济发展紧密融合为目标,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调整,使新的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能够与现实经济企事业单位、行政机构对经济统计人才素养的需求紧密衔接,以实现经济统计人才的高质高效培养。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信息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经济统计学作为融合了经济学及统计学两门学科交叉知识的专业,应形成集经济学及统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应用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培养体系。对此,高校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建校特色等,将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大数据时代发展相链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对复杂经济社会实际问题的统计测度能力等,使其在面对海量数据和复杂问题时能够主动适应、灵活处理。
其次,要加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力度,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智能化育人模式。事实上,高校在经济统计学教学领域所作的创新努力并不少,可是并未形成一个要素配合紧密、主体联动密切、成果转化迅速、规章制度合理、功能精准多样的智能化专业育人机制,因而也就不能将这些零散化的“做功”统筹集中起来,形成育人合力。对此,高校要以智能信息化教学技术为依托,构建经济统计学智能教学系统,以信息化教学系统开展经济统计教学课堂创新。通过深入发掘信息化教学优势,打造有别于传统线下授课模式的智慧课堂,并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和课堂互动模式,以海量互联网资源拓宽学生经济学研究视野。同时,还要将经济企业、经济统计机构、经济学者等能够为经济统计教学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与各类资源的主体引入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构建双导师制,探索多主体参与的高效育人机制。
再次,要融合新发展理念,突破传统经济统计教学框架束缚。随着新发展理念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新的业态、新的产品、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大量涌现,传统经济统计学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已经捉襟见肘。对此,突破传统经济统计学理论的束缚,及时丰富完善经济统计学理论体系,探索构建更加适合现代化经济创新发展的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机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到经济统计学教学,体现在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新发展理念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与规划部署,有针对性地调整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大胆试验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天分与学习潜力、热情,以提高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而言,教师要通过教学方式、授课内容的创新,解决教与学、知与行相脱节的问题,实现教学相长、知行统一;要高效处理好师生、生生及各课程、各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各要素、各环节的协调统一;要将绿色增长、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等相关概念传授给学生,引导其关注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子系统间的和谐共生;要从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实际出发,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合理借鉴其他课程经验及先进成果,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要通过教材库、课程库、工具库等配套数据库的打造,构建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打通师生间的沟通屏障,将共享理念贯穿育人全局。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大数据科学学院;本文系基金项目2023—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多方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以经济统计学专业为例”〈编号:2023GJJG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