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让绿色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陈 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农村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引领方向。一方面,绿色经济发展强调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的和谐性,“绿色”是基本原则、核心理念,“经济”是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另一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意味着少能耗、低污染、循环型、高效益等,强调要在生态文明理念下,针对“三农”领域各项资源展开优化配置。立足乡村场景,绿色经济模式有助于发掘人文元素与发挥科技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及产业模式革新。因此,探究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策略,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时代课题。

引导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农民是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受益者,要取得良好的农村绿色经济发展成效,就必须激活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其一要重视舆论引导,在广大农村场域建立“接地气”的宣传平台,采取农民群体“听得懂、能接受”的宣传叙事方式。例如,将绿色经济概念、价值、目标等转化为通俗口号,通过农村社区报刊栏、墙体标语、大喇叭、电台广播等途径传播出去,还可以专门印刷绿色经济主题报刊、传单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向农民传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其二要重视现场宣传和互动,即“面对面”的示范讲解方式,以增强农民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等理念的认同感。例如,地方政府组织绿色农业技术交流活动,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下乡讲课,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肥施用、农药喷洒、农种选育等方面。这既能够让农民获得技术指导,又可以将绿色发展理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出去。其三要重视线上宣传。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扩大宣传面、提升时效性。

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农村绿色经济相对于农村传统经济是一场颠覆性变革,不仅要对固有农业资源、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等做出调整,同时也要引入大量新变量,如新设备、新种源、新肥料等,以促成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基于技术赋能,其一要因地制宜,围绕绿色农业强化科技创新,以地方乡村振兴局为主导,通过设置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打造绿色经济模式、提供生态农业技术等方式,将农村经济要素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其二要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服务体系。技术赋能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供应层面,还要确保先进技术得以应用落实,这样才能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农村科技园、绿色经济服务站等方式,帮助当地农民解决种植养殖、加工处理、物流运输、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实际问题。其三要加快“互联网+农业”建设,让技术赋能成效更显著。例如,打造智慧农业生产区,扩大设施农业效应,让互联网优势从农产品“生产端”贯穿到“消费端”。

发展农村绿色旅游产业。乡村文化是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既是一个内生量也是一个新增量。一方面,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生于乡村,这是由我国农耕文明基因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具有隐性特质,它蕴藏于民俗、节日、习惯等之中,且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与淹没,难以转化为推动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将它视为一个文化新增量,深入发掘、系统整合,并不会向农村场域注入生态不友好元素。以旅游为落脚点,将乡村文化元素注入其中,可以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既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即将旅游文化产品及服务推广出去。例如,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如药材、茶叶、水果等),挖掘历史底蕴、塑造IP品牌,借由旅游市场对外输出,将文化附加值转化为绿色经济收入;也要采取“走进来”的方式,即吸引游客走进乡村,通过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服务机制,将特色民宿、礼仪风俗、民族服饰、地方美食等资源整合起来,将乡村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养生、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空间。

构建绿色产业链条。“三产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它意味着人、物、技的跨界联动与集约整合,要求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一条绿色产业链。对此,其一要加速构建农村合作经济模式,彻底消除当代农村场域中小农思想及分散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品营销等各环节的协同,从而减少农业浪费等现象。其二要加强农业科学布局,统筹当地土地、水利、物流等各方面的资源,在一定空间内进行合理引导,压缩“产、供、销”之间的流转周期。同时建立农产品检测、回溯与监督体系,严格控制农药、农膜、农肥等不合理运用,确保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其三要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减少生产、生活副产物未经处理直接流入农村生态环境的现象。例如,将人畜粪便、厨余垃圾、农业秸秆等通过转化变成绿肥或饲料,同时引入风、光、生物等再生能源,以降低农业经济体系中的碳排放量。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编号:KJQN20220420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编号:KJZD-K202204201〉)

--> 2024-06-02 陈 梅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2425.html 1 让绿色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