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国扎根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在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地位优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易受到外来文化输入的冲击;另一方面,新媒体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只有以政府为引领、以技术为依托,以其他各主体为助推力量、以高校为传播主阵地,拓宽传统文化传播范围、丰富传统文化传承渠道、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在传承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其一,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网络教育平台具有选择自由、内容丰富、受众广泛等传统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互联网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以传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儒家文化思想系列主题”“古代科技成果文化专题”“历史人物专题”“古代文明礼仪专题”等,可以使该平台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教育阵地,受众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随时随地在该平台中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其二,利用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现有传统文化多是以文字辅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传承和传播,容易带来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过程枯燥等现实问题。因此,应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事以及相关成果“活化”,实现传统文化交互式动态化发展,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推动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共同繁荣,还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作用,将传统文化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作为教育育人的主阵地,是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一,可在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并赋予其一定的学分,如此,既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能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二,增强教师新媒介的运用能力以及以文育人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前,可利用大数据技术,以网络问卷调查或课前测评等形式,掌握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范围和认知水平,为教师制作和修改教学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以更生动、更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度;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上传教学PPT以供学生查缺补漏、巩固学习,并通过设置线上专题测试、交流窗口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成效,为学生答疑解惑。其三,发挥育人队伍影响力以扩大文化传播范围。高校应积极鼓励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教师开设抖音、小红书等个人账号,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或视频讲解。同时,高校也应积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利用腾讯会议、QQ课堂、雨课堂等网络平台,为师生开设线上传统文化讲座,实现高校间的传统文化资源共享,以拓宽学生传统文化知识面。其四,高校应加强与文化媒体的合作。可通过视频、图文报道的形式传播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媒体时代下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举措。
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紧密团结的核心纽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其传承和创新发展不仅需要依托各大高校,也需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政府应出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文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应积极呼吁地方政府发挥自身作用,以地方特色文化为重点,出台特色传统文化保护方案,提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政府也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为其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鼓励引导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各类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活动中。再次,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引导企业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之中,不仅能够为其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还有利于将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中,实现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生产生活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总之,政府要由原来的传统文化管理者变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协调多元文化主体,激发各主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活动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