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起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守正创新中启润心智、固本强基,是高校在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文化使命之一。地方文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地方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先进的群体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具有核心目标的一致性和教育导向的趋同性,可为高校思政课提供地域特色鲜明的育人资源、丰富宽广的育人场域、多元融合的育人方式等。因此,善用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思政课,既能助力思政课实现“地气”与“人气”的提升,也能在知行合一中促使师生更好承担文化使命,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
善用地方文化资源打造高校思政课的三个原则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注重开发与善用地方文化资源,既能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魅力,也能转换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使其更接地气,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更有“温度”与“力度”。善用地方文化资源,推进高校思政课因势而新,就是以地方文化资源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体验、理论启发、生动实践等,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实效性,夯实大学生文化根基,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
具体而言,在实践中需要明确与遵循三个原则,防止地方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结合走向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
其一,合规律性,就是主张在开发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时,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文化发展规律,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反对依靠过往经验主观臆断,确保在真实客观的现实基础上,规范且适当地开发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其二,合目的性,就是主张把强化高校思政课针对性与实效性作为开发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要紧密围绕思政教学目标,又要紧扣思政教学内容,以彰显地方文化资源对思政教育的价值。其三,合价值性,就是主张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最大限度地优化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价值塑造、民族认同与文化归属,要强调文化发展、人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统一。
善用地方文化资源,拓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
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能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性强、概括性强的课程,配套的统编教材知识体系庞大、要点众多,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立足学情、贴近生活,因地制宜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以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实践证明,开发与善用契合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教学,能强化理论阐释的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重庆为例,重庆既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又是红岩精神的诞生地,有53个国家级、若干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395个抗战遗址等。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将红岩文化融入“概论”课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学实践,以激励青年学生争做时代先锋,加强其理论认同与政治认同;将重庆本土非遗文化融入“新思想”课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教学中,以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开发与建设思政公共选修课《重庆党史人物故事》等,以“身边人”“熟悉地”发生的党史人物故事来增强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这些独特而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既充实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体系,也充盈了思政教育学习资源库,为思政课注入了鲜活血液、赋予了蓬勃朝气。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开发与善用地方文化资源关键也在教师。培养一批善于挖掘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师资队伍,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深入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与特性,系统把握地方文化的时代性与价值性,精准提炼紧扣教学内容的育人资源,自觉强化高校思政教育与地方文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才能打造真正接地气、得精髓、铸灵魂、富活力的思政课。同时,在开发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时,高校思政教师既要保持常学常悟常进常新,也要把握意识形态及伦理道德,把高校思政课与良好的地方文化生态融合起来,做到视野开拓、资源开发、文化传承、课程建设的良性互动。
善用地方文化资源,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
地方文化资源从存在形式上看,既有革命纪念馆、历史建筑等有形的物质文化存在,也有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存在,还有活化于线上的数字化文化资源,为高校打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思政“四维实践课堂”提供了平台,可让学生在地方文化的浸润中逐步实现真知、真信、真行的跃迁。
课前,可让学生带着课程问题“云游”数字文化馆或观赏红色影视作品等,通过自学了解熟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人物蕴含的精神品质等,通过课前问答小测验掌握学生学情;课中,可利用VR资源库、地方文化资源史料库等搭建交互式的授课环境,助力理论的生活化阐释,提高教学质量;课后,要突破育人的时空限制,通过在线开放课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对地方文化的热爱,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建设校内外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地方文化引入校园,将地方党史人物、大国工匠、红色纪念馆研究员等请进校园,多元主体合力打造蕴含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浸润与滋养学生德行;走进地方名人故居、地方革命纪念馆等思政实践教学基地,让身心沉浸在浓郁的地方文化场域中,感受信仰的张力、文化的魅力和理论的伟力。如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围绕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建设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陶行知先生纪念馆等VR资源,用于课内教学;与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合作建设红岩文化室,以校内、校馆与校地“三联动”构建起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红岩文化育人体系;二级学院在办公楼设立“红岩先锋示范岗”,为学生搭建红岩精神实践平台,在班级打造“红岩一角”,将红岩文化融入班级文化等,在校内构建起了“校—院—班”三级联动的思政实践场域,全面推进思政实践教学的开展;还在重庆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在线公选课《党史里的重庆故事》《重庆发展史里的匠心故事》等,积极开展线上自主学习与实践。可以说,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以红岩文化为核心,组建起了“思政教师+辅导员”“校内专职+基地导师”多元主体的思政实践教学师资,实现了高校思政课的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一,为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积累了有益经验、作出了良好示范。
(作者单位: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教改研究项目“重庆地方党史人物为专题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程研究与实践”〈编号:GZ22315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