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贺兰山重焕生机披锦绣

本报记者 张 唯 赵 磊

贺兰山下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呈现出一派田园好风光。

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里的游人,轻松惬意。

贺兰山是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巍峨高峻的山势,阻隔着腾格里沙漠东移、乌兰布和沙漠南下和毛乌素沙地西进,发挥着阻沙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重要生态功能,孕育了宁夏平原的物美丰饶。

因蕴藏煤炭、硅石、灰岩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的无序开采让贺兰山自然生态环境背负“不能承受之重”,星星点点的砂石厂和采矿场令贺兰山满目疮痍,生态环境愈发脆弱。

痛定思痛后的宁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人类活动退出、点位综合整治、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这场“保卫战”已历时8年有余,始终目标不变、力度不减,曾经遍布山体间的一道道“伤疤”逐渐伤愈,贺兰山也得以重焕生机。

“猛药去疴”,还青山以安宁

“沉疴”还需“猛药”治。自2017年5月起,面对贺兰山人类活动点多面广、利益纠葛错综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我区用两年时间全面实施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点清理整治,为贺兰山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扫清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对崇岗、长胜煤炭集中加工区等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的45处点位展开综合治理。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作方案》《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的出台,对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进行了系统设计与部署安排。我区同时专门成立省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并由自然资源、林草、财政、人社等部门配套出台技术标准、价款退还、职工安置、验收销号等政策制度,让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掷地有声”。

2018年,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的支持下,我区积极申报并实施宁夏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重点围绕“修山、治污、增绿、固沙、扩湿、整地”六大任务,推进废弃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护、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等“八大工程”,累计投资61.38亿元,先后完成项目173个,27项绩效目标全部达成,贺兰山生态环境因此得到极大改善。

随着《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0—2025年)》的持续推进,我区建立区市县三级领导包抓机制,由自然资源、发改、财政、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文旅、林草等8个部门及相关市、县(区)合力推进,分保护区、关联区、延伸区对贺兰山开展保护修复,通过深入推进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国土绿化和整体湿地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以及保护区能力建设,先后投入43亿元、实施项目177个,不断提升贺兰山生态系统质量。

历时多年的恢复治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关停退出的46个矿业权依形就势恢复地形地貌,清理整治的53处工矿设施被彻底拆除,勘界立标基本完成。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11家煤矿被依法关停,384处工矿设施被全部拆除。位于崇岗、长胜煤炭集中加工区的687家“散乱污”企业里,有561家企业被依法关停取缔,126家被整治提升。数字的不断跳动中,贺兰山老旧矿区“黑乱差”状况彻底改观,重点区域“散乱污”现象根本扭转,山体历史“疮疤”逐渐愈合。

一山宁而万物生。随着保护区全域实施封育保育,贺兰山森林覆盖率、植被综合盖度显著增加,主要野生动物岩羊、马鹿等生物种群数量实现持续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延,甚至消失多年的雪豹、贺兰山鼠兔也重现踪迹。当地一度断裂的生物链,正随着更多物种的发现或重现而趋于完整。

尊重自然,化愿景成美景

贺兰山的生态“重建”有目共睹。

2021年6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被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中国特色十大典型案例,向全球公开发布;2023年10月,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成为西北五省区唯一入选项目;2024年1月,贺兰山下镇北堡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入选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典型案例;2024年5月,宁夏黄河上游风沙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中央3亿元专项资金再次落地宁夏,实现国家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域覆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昔日的荒滩戈壁、废弃矿坑,渐次显现勃勃生机。重返苍绿的贺兰山,不仅令当地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更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蹚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面对长期煤炭砂石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宁夏聚焦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定位,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利用开采遗留的高低复合地势,在荒滩上开垦葡萄园地,在废弃的矿坑规划建设酒庄,并利用矿山修复成果和保留的工矿遗址,打造文旅小镇、文化公园、极限运动等精品路线,形成集葡萄酿酒、生态观光、科普研学、运动休闲、养生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生态产业。

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的云山矿坑生态修复项目点位,一期400亩治理区化身春天可观花赏景、秋天可休闲采摘的生态园,种植了桃、李、枣、杏等十余种经济作物。二期项目区在治理后,也陆续栽种了油松、云杉、白蜡、刺槐等树木,真正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

走进贺兰山石嘴山段的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以往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渣山不见踪影,整片矿区披绿重生。不远处,由废弃矿坑地下水渗透而成的一泓湖水,静谧得如同一面光洁如新的镜子。只有一处特意留下的“贺兰山生态破坏警示教育点”,用黑色的煤山、渣台和矿坑,警醒世人。

山上葱茏愈盛,山下人流如织。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得贺兰山东麓逐步形成绿色葡萄酒产业发展集群,渐成气候。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等“旅游+生态修复”项目,也已成为影视剧拍摄和当地居民休闲打卡的新地标。辐射带动的还有贺兰山沿线的村民收入和乡村旅游。去年,贺兰山下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年游客接待量达106.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千万元。

--> 2024-06-12 本报记者 张 唯 赵 磊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3619.html 1 贺兰山重焕生机披锦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