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柳条井村“变形记”

本报记者 张晓慧

村组道路上,环境卫生彻底改善;瓜果种植大棚里,农民正忙碌采摘……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盐池县大水坑镇柳条井村这个以前只能“靠天吃饭”的小乡村,上演了“变形记”。

“以前我们村是个空壳村,没有村集体经济,大家干事形不成合力。看着别的村发展得那么好,心里挺不是滋味。”回忆起刚来时的情景,柳条井村党支部书记赵彦江记忆犹新。

为凝聚党员干事创业合力,柳条井村党总支全面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和“评星定格”,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百人次,确保党员走在前、作表率。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年公开村级事项25个,保证村党支部风清气正。

“过去开会找不着人,很多人不愿在村里待着。现在都积极参加发表意见,凝聚力不断增强。”老党员夏卫东感慨地说。

在新建的瓜果种植大棚,村民将采摘好的香瓜进行装箱。“吊西瓜也熟了,一个瓜3斤左右,这一个棚产值至少1.5万元。”赵彦江介绍,吊西瓜就是在一棵苗上把其他的瓜头打掉,只留一棵瓜,然后用绳索吊在瓜秧上。这种种植方法营养供给集中、光照足,西瓜格外甜。

近年来,柳条井村不断探索实践。以产业发展为纽带,打造“红色党建引领,蓝色肉牛养殖,绿色瓜粮种植”的特色,多业态推动“以产兴村”。

“以前除了种杂粮,没有其他种植经验,老百姓的收入比较单一。”赵彦江介绍,该村探索“种养+”循环经济模式,2022年以来,先后整合资金920万元,改造提升肉牛养殖园,新建瓜果蔬菜日光采摘温棚,通过肉牛养殖、温棚种植、农机服务等多种发展路径,实现“以地养牛、以牛肥地”循环可持续发展。

在肉牛养殖园,55岁的李秀平开着饲喂车给牛喂“午餐”。“牛场现有107头肉牛,吃的牧草也是我们自己种的,营养丰富,保证了牛肉品质。”李秀平坦言,以前在外面打工,收入也不稳定。如今在村里的牛场打工,年收入超过6万元。

柳条井村持续强化联农带农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由单一农业向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条拓展。目前已改造牛棚设施5座,增加张旧庄、朱新庄、沙窝子等自然村托管旱耕地4000亩用以种植小杂粮。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就近务工110余人,带动农户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260余户,户均增收4000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80万元,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 2024-06-14 本报记者 张晓慧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3902.html 1 柳条井村“变形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