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社区是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把社区建设为民族团结幸福家园,是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方式的重要举措。
构建互嵌式社区面临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大流动大迁徙大融居成为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的新常态,民族融合之势不可逆转,为多民族社会结构互嵌奠定了根基,加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互嵌式社区建设从根本上就是从不同群体的多重诉求出发,以共同体建设为轴心,促进各族居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是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目标所在。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是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重要形态和实现方式。
打造民族互嵌式社区须形成一整套框架体系和核心机制,推动“社区治理+城市民族工作”高度融合发展。从功能定位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要从基层社区抓起,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从理念上看,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要紧紧围绕原住民、新市民、新移民的急难愁盼,健全重点、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体系,让各族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从方式上看,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完善各族群众共商共议制度,围绕社区公共事务说事、议事、评事,提高基层民主议事协商能力和民主管理水平,推动基层共建共治。从运行上看,打造互嵌式发展的治理体系,要坚持活力和秩序相统一,处理好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打造党建引领工作模式,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从支撑上看,强化现代科技作用,要进行流程再造,促使政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共享,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全过程各环节,促进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社区平台建设。
以“六共”为抓手打造民族互嵌式社区品牌
当前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围绕互嵌式社区建设重点领域,打造民族互嵌式社区品牌。
具体而言,以“六共”为抓手打造民族互嵌式社区品牌,共居方面要注重空间交融,打造互嵌式和谐家园,包括推动空间互嵌的政策和机制建设,从地理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方面因势利导。共学方面要注重思想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等,凝聚互嵌式社区精神动力;共建方面要注重党建引领,包括社区民族宗教工作网络搭建,网格化协商联动共治等,构建互嵌式多元体系;共享方面要注重品质生活,包括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完善社区资源和居民需求对接机制等,提升社区民生福祉;共事方面注重平安建设,包括优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等,营造互嵌式社区和谐环境;共乐方面要注重文化交流,包括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讲好身边典型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培植互嵌式文明底蕴。
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加快建设民族地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迫切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通过以下路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组织保障:多元主体合作互动。要树立合作共治理念,坚持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建立政府、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通过相互嵌入、合作对话等方式,增进各民族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培育社区组织,壮大社区自治力量,提高各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化程度和主动性。要开展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发挥“一书三单”制度的联动效应,增强治理机制的协同化。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壮大社区服务力量,切实为基层减负。
内生动力:各族居民群众参与互助。推动关系纽带重构,要有意识地创设基于“亲缘、趣缘、业缘、地缘、学缘”等新型关系纽带,创新各族群众在居住生活、学习交往、文化交流、心理互动等多维一体的嵌入方式。完善民族互嵌交融的利益保障机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实施“三项计划”“四大工程”,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群众基础:各民族居民友善互信。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常态化发挥居民议事协商工作机制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吸引各族居民参与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利用社区资源优势,开展系列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依托“我们的节日”,加深社区居民对各民族文化、习俗、饮食等方面的理解,增加各民族居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完善“五社联动”政策激励体系,注重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和帮助,提高各族群众对社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技术支撑:多民族信息实时互享。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着力提升智慧社区治理效能。重视整体规划与统筹,推动传统服务和智慧创新相结合,打造丰富的社区数字场景,完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全域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服务精准化水平。开发应急服务系统,健全闭环处置机制,实时排查不安定因素,及时化解民族矛盾和纠纷;加大数据整合力度,打通“数据孤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多元主体之间的线上线下融合。建设标准和规范化信息服务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社区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智慧化手段鼓励引导各族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从而畅通居民投诉、沟通、献策渠道,增强社区的黏性和活力,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执笔:马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