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时代,高校所培育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和思想素养。因此,通过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可有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作为助推大学生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能够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定力、奉献青春力量、投身国家发展,这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属性和发展目标相契合。因此,坚定理想信念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高校应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质效,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激发其创新精神。一方面,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政课程教学,而应将思政教育内容以创新方法融入到大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并从学科角度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符合学科特色和生活实际的创新表达方式,使新质生产力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紧抓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实现思想引领。比如,“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是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素养、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以“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为载体,积极宣传我国现有科技创新成果及其重要社会价值,有利于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激发高校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研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从而以创新行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将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到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育中去,在组织团体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政治意识,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政治认同感、思想认同感,为大学生深刻理解并认同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奠定思想基础。
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培育科技创新能力。高校应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宏观层面来看,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思政教育内容特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技元素,具体分析科技创新要点和现实价值,借助实际案例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与科技创新内容相结合,激励学生在打造国之重器过程中锤炼过硬本领,自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担当重任。从微观层面来看,应重视个人科学素养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一是拓宽大学生的科技视野。以社会热点行业和新兴行业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讲座、主题研讨会、研究报告会等形式开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话题讨论,解读科技前沿问题,在沟通交流中鼓励大学生积极关注时事政治,了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构建全方位科技视野融入机制,主动融入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高校应与科技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为教师开展相关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内容实践化提供平台,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与相关科技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实践,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发挥高校育人作用,培育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助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底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助力。高校大学生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推力量,其具备的专业能力、创新水平、思想素质等将直接影响日后工作成效,进而影响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发挥高校育人作用,通过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科学家精神是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协同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育人精神等的集中体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思政教育内容中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精神元素,并借助现实案例将其合理应用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思政教育手段,逐步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精神,从而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科学家精神系列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深入了解科学家精神内涵,引导其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为行动指导,实现高校大学生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刻转变。除此之外,高校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紧跟时代发展,立足现实需求,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为打造科技研发平台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并鼓励师生面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研发,积极申请重大科技项目,在项目研发实践中切身体会科学家精神内涵,为助推新质生产力长期稳定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