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指出“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方向指引、确定了行动指南,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媒介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潮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分析融媒体技术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积极利用该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革新。当前,唯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信息素养。
转变思政教育理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受到了较大挑战,已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新使命。通过网络技术和各种平台,融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全媒体传播。同时,融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互动性等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其信息传播也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能有效满足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新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打造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政理论课程;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需求来创新教学模式,利用融媒体技术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为其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学习内容,进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要充分发挥融媒体矩阵传播效能,推动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进行优势互补,实现主流思想、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最大化。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实现思政教育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高校应不断利用融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方式,通过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使用,有效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教学服务;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打造宣传互通、内容互融的融合模式,以充分发挥融媒体技术对思政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此外,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校还应顺应数字化教学实践的趋势,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偏好,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实践活动,以真实的情景、鲜活的事实、多样的形式将知识之“盐”溶于情景之“汤”,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育人实效。
优化思政教学内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尤为重要。为了确保学生全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引入更多贴近时代发展、社会实际的案例分析,并结合学生及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完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其次,要在课堂内外营造良好的思政环境。复杂的网络信息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和价值取向,高校要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活动,依托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媒介,定期推出高质量的思政课、主题征文活动等,为思政教学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此外,高校还应发挥融媒体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的传播优势,加强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拓宽思政课程内涵,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刻领会到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从而建立以融媒体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系统,构建全方位育人协同机制,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高思政教师能力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效率大大加快,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开放,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例如,新闻真实性、信息准确性等具有阶段性局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感染力难以控制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融合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首先,要深入了解媒介融合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掌握先进的媒介工具和传播技巧,以搭建具备兼容性、共通性的融媒体网络思政平台。其次,还要具备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即能够准确判断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以及分析和评估信息内容的价值,实现网络材料供给的正确化、精准化。此外,还需要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意识,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媒介融合是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它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在此过程中,媒体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播者,而是扮演着促进多元主体融合互动的角色,不仅丰富了信息传播内容,还拓展了信息传播方式。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同时将融媒体技术应用于思政教育工作中,以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全方位革新育人模式,闯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