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一针一线留住珍视的美好

本报记者 马 丽 文/图

这份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生意,韩玲霞和何存娃夫妻二人已经默默坚守了30年。

银川商城西侧,隐匿着一条与周遭喧嚣截然不同的菜市巷。站在巷口,视线会不由自主地被一块蓝色招牌牵引:“专业修换拉链、修箱包……”19个黄色大字格外朴实直白。

掀开门帘走进去,韩玲霞夫妇正埋头忙着手中的活计,他们的面前摆着满满两大盒拉链头及小配件,背后墙上挂满各式拉链与松紧带,右侧放着五彩斑斓的缝纫线,左侧一道白色帘子隔出一块休息空间。一年四季,从早晨8点一直到晚上9点,夫妻二人都在店里干活。“我们就春节的初一到初四休息,就算是大年三十,也要守到下午才关门。”韩玲霞说。

这份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生意,韩玲霞和何存娃夫妻二人已经干了30年。

“我们俩什么都能修。我裁裤边、换拉链、钉扣子,他修箱包、修雨伞,干这行这么久了,就连我们自己的缝纫机坏了也能修。”韩玲霞一边介绍,一边麻利地给一条时髦的黑色女士裤子裁边。她的左手边,何存娃正埋头给一个行李箱的拉杆换零件,时不时用锤子敲几下。

由于店铺临近服装生意火热的新华商圈,韩玲霞维修店的主要业务也与衣物相关。30年间,她不知为多少新裤子裁了边,为多少旧衣服换过拉链,修补过数不清的平价衣物,也“伺候”过价值数万元的奢侈品。“修不修和物品的价值关系不大,主要看顾客是不是爱惜,是不是节约。”日积月累的经营为韩玲霞夫妇积累了一大批老主顾。遇到修补方面的大小难题,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走进菜市巷6号。

“我们是2020年才搬进这个营业房的,以前都是在街边摆摊。”韩玲霞专注地盯着走线,一手按着裤边,脚踩的“蝴蝶牌”缝纫机发出“哒哒哒哒”的声响,而这已经是她30年来用的第三台缝纫机了。

1994年,韩玲霞和丈夫何存娃开始在银川商城周边街巷做起裁缝生意,1张桌子、2把椅子、4只勤劳的手,就组成了一家人的生计。街头摆摊免不了风吹日晒雨淋,韩玲霞说那时候的自己晒得黝黑,为了保护双手同时不耽误干活,她就戴着露指手套,结果露出的10根手指晒出了鲜明色差。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回忆起那段时光,她更心疼的是自己的孩子。在银川无依无靠的夫妻俩摆摊时只能带上年幼的孩子。大人干活时,孩子就睡在桌子底下铺的报纸上。以至于熟客来了都会先翻下桌子底,看今天孩子在不在。

时光不会辜负认真生活的人。韩玲霞和何存娃夫妇就靠小修小补的生意,抚养大了一对儿女,扛起了一家老小的生活。

从业30年,韩玲霞夫妇亲手修补过数不清的物件,也积累下无数深刻回忆。他们用一针一线、钳子镊子与老旧物件对话,也在迎来送往中走进了许多人的生活。在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修修补补中,他们见证了物件所承载的重要意义。

韩玲霞夫妇并不总是“妙手回春”,有个未能修好的箱包,成了韩玲霞夫妇心中的遗憾之一。“一个男人拿来老式箱包,但是现在已经找不到换修的配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还是无力回天。”原来,这个箱包是男人的父亲年轻时出差拎的包,陪着父亲走南闯北许多年,父亲拎着包的身影成为儿子对他最深刻的记忆。父亲去世后,男人翻出这个包却发现破损不堪,于是他找遍了银川的修理店,最终还是失望而归。

“有时候,我们只是修复了一个小细节,却能帮顾客了却一桩心愿。”对于这份并不起眼却牵绊住自己的工作,韩玲霞却深深感到满足。她自豪地分享道:“有的顾客特别客气,修补好后,他们总说我们帮了大忙。”或许,30年来,这个小摊能够维系至今,不仅靠韩玲霞夫妇的坚持,也离不开顾客们那句温暖的“幸亏有你们”。

--> 2024-08-12 本报记者 马 丽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0115.html 1 一针一线留住珍视的美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