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深刻影响着教育变革的方方面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聚焦新质生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变革,是提高国家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新质生产力对高等职业教育变革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提供了可能性。依托互联网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内容能够借助线上网络平台进行分类整合与传播,学生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所需的学习资料;教师也可通过大数据等分析手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以此为据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提高教育成效。二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随着各种辅助教学的创新工具不断出现,教学形式日益丰富,在线教学平台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时空灵活性。就此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助推高等职业教育变革和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助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变革。必须先从顶层设计出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具体而言,政府作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出台与教育投入相关的政策,为高等职业教育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等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应建立健全数字教育培训机制,依托数字设备积极开设数字培训课程,以提高师生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同时,为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与科技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跨部门合作机制,积极组织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研发,助推新兴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打破教育资源边界,提高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用效能。教育资源流动不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进程,打破教育资源边界、畅通资源流动渠道,是助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建立健全校校合作机制,建立健全院校间的资源畅通渠道,鼓励各院校间的联合办学,实现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二是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与企业产业发展相融合,畅通各组织资源流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满足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从而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技能、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三是要建立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需求,将教育资源向其重点发展领域倾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总之,通过各教育资源边界的破除,可以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畅通流动,为新质生产力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提供资源支持,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加快推动渐进融合,实现新质生产力与高等职业教育变革的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构建职业教育新格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政府、教育部门、高等职业院校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共同致力于二者的融合发展,明确新质生产力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具体目标、发展策略和实践路径,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加快推动二者的渐进融合。首先,人工智能硬件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设备支持,教师可积极借助智能设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依托智能学习工具,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以此打造新教育生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可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教育平台,并科学分析平台浏览数据,为教师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了智能助手,依托计算机算法,能完成简单的作业批改和智能答疑任务。教师可充分利用智能助手,为高职学生提供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开拓学习反馈渠道,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解答学生所困所惑,扎实推进、稳固落实学生教育工作。通过渐进融合,院校、教师、学生即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拧成一股绳、凝聚一条心、铆足一股劲,共同致力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变革。
一言概之,新质生产力依托数字设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要素,正在逐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加速变革。而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新质生产力优势,赋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就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畅通教育资源流动、加快推动渐进融合,“以新促质”“以新促效”,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服务、教育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开辟新赛道、获得新动能。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本文系2024年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耦合性研究”〈项目编号:KJQN2024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