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融合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产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新时代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科技创新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催化剂和黏合剂,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可以催生新的产业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宁夏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表现出良好态势,但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必须着力加快我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进一步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与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扭住“牛鼻子”。要聚焦以“六新六特六优+N”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信息技术、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特色农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先进成果,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互融共促、产业创新和特色创新共同发力。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打破外部技术封锁的束缚。出台高新产业和科技型企业扶持政策,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发展中要注重消除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建立“需求—研发—试验—孵化—产品—产业”的创新融合链,促进形成人才、资本、技术多要素联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共融的创新融合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技创新从供给侧提供源头活水,产业创新从需求侧提供应用和资金支持。发挥产学研协同新生态的优势,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同向发力,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转化跨越,不断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推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实际效用。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特色培育、集聚融合等方式,让传统产业“发新芽”。科技创新带来生产方式变革,加速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占全区工业增加值60%以上的煤炭、冶金等传统产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赋能、低碳改造等,效率和产能均得到较大提升。要向“新”求“质”,不能瞄准科技创新而忽视自身实际,而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宁夏“水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赛道、新动能。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进一步聚焦重点,精耕细作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数字信息等特色产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强化市场需求牵引创新供给,完善畅通资金、人才、知识等创新资源跨域流动的体制机制,全面创新科技治理模式。通过构建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制度,为创新成果提供有力保障,营造一个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推动科研组织、运行、评价等方面的制度与国际接轨。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建设。扶持培育和引进集聚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运营机构。
做好产业链高层次人才引育。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促进良性循环,充分释放不同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不同主体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贡献。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打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教育序列在人才自主培养上的藩篱,让各类教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密切交融,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促进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围绕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优化人才工作生活服务保障制度,建立适宜人才汇聚创新的高地。
(执笔:马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