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名录之中。在此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从形式、活动及品牌三个维度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新时代的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保护并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形式。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我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通过选拔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来确保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尽管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建立对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数量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依赖代表性传承人显然不足以覆盖全部内容。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渐渐老去,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变得尤为迫切,否则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样式可能会随之消失。而学校教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走向普及的重要路径,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在不同阶段和环节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样式。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程应加入武术、剑术、赛龙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设计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训练计划。同时,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和小型比赛,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中学阶段,则应提供更深入的技术指导和讲解,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比赛,提高竞技水平;成立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组织定期的训练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民族特色体育活动的参与中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及时代魅力。大学阶段,应开设五禽戏、舞龙等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体教融合的良性发展奠定文化基础;要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组织互访和交流活动,参加国际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以此培养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热爱和传承;要鼓励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项目,了解其科学原理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改造并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各级体育部门应组织专家团队,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研究。运用科学体育研究方法,分析其训练方法、活动形式的具体功能,并评估现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文化价值。对于存在潜在安全风险的动作或环节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减少危险动作的难度或增加保护措施;通过科学的方法调整活动规则,确保参与者的安全等。同时,要强调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强身健体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其能够满足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此外,要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特色功能,并将其融入宣传材料,利用多媒体手段详细介绍各种动作的训练原理,提高公众对这些活动的认知度和兴趣。在现代化创新方面,要在保留原有规则的基础上,对活动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比如融入音乐、灯光等元素,提高观赏性;开发新的竞技模式,如限时挑战、团队对抗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根据观众的喜好调整竞技方式,引入电子计分系统,确保比赛更加公平透明;简化复杂规则,使其更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并接受。同时,利用VR、AR等技术,创新传统体育项目的呈现方式,开发相关的应用程序、在线平台,让人们可以通过数字设备参与或观看这些活动。此外,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宣传推广,并因地制宜举办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如体验营、挑战赛等,吸引更多人参与。
打造并推广民族传统体育品牌。品牌是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打造并推广民族传统体育品牌,首先,要深入了解每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以及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发现其独特价值和魅力所在;同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功能、竞技特点、娱乐价值,提炼出其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中华各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交流,促进相互了解、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整合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促进区域间的协同效应,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深度融合。其次,需要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以此为基础构建品牌整体形象。要优先选择竞技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强的民族体育项目,从中挑选具备潜力的项目类型进行科学化改造,通过挖掘并讲述民族传统体育背后故事,增强品牌的情感联系。要建立统一的品牌标识、口号、色彩方案等视觉识别系统,以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和记忆性。再次,还需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为品牌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引导企业开发相关体育教育、赛事体系、体育用品及周边产品,以此为基础,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如品牌发布会、体验营、挑战赛等,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这些体育品牌及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和特色文化产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顺利“出海”。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