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三边”沃土植硕果

——评诗人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王世华

1946年,著名诗人李季在“三边”工作时,创作发表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如陈酿美酒,历久弥香。

“三边”自古有之,即陕西北部榆林的靖边、安边、定边。1937年冬,成立三边分区,此时的“三边”包括今吴起县全部,定边、靖边、盐池(今之属宁夏)县大部分,以及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部分地区。在这个时期,李季从延安踏上“三边”5年多的工作、战斗历程,同时也步入他对文学的梦想冀旅。

20世纪30年代末,李季还是一名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从中原河南老家出发,奔赴延安。1942年,李季沐公开发表第一篇作品《在破晓前的黑夜里》后,奔赴“三边”工作,从此与“三边”、与黄土高坡的群众、与信天游的歌曲结下情缘,在这块厚实的黄土地上播种出文学的茁壮之苗,结出丰硕之果。

李季这位“文学青年”来“三边”时,被分配到靖边县原县城的完全小学当教员,新地新事新人的鲜活感,使他深深地融入“三边”的风土人情,当地群众也渐渐地把他当成自家人。从此,热爱这块土地的人和这块土地承载着的事物“泥水相和”,紧密黏合在一起,散发出泥土芳香。

此时的“三边”,唱信天游的人和所唱的内容都是新鲜事物,时代色彩浓郁,《王贵与李香香》原型故事,就云涌其中。

李季对信天游,从听吟、喜欢、倾情至迷恋,并且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当他得知靖边有个叫张倩的女士,5岁时被许配给了人家,18岁时冲破封建婚姻的枷锁,逃离出来,后来自由恋爱,找到如意的对象。他便去采访张倩,创作的热情和灵感由此萌动,至此《王贵与李香香》便有了雏形。

任教一年后,到了1944年初秋,这个时期的李季,经常利用调研和业余时间到群众中去,身穿粗布衣,脚登土布鞋,冒严寒,经风雨,历烈日,翻沙窝,过荒原,吃农家淹酸白菜黄米饭,睡热土炕,听老乡们唱民歌,和农民聊天、开展工作,各种小曲小调信手拈来……此时,李季不再是来自河南的异乡异客了,他就是一个地道的“三边哥”,一个土生土长的“三边人”。他从人民群众的沃土源泉中汲取了养分,积攒了素材。“三边”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英雄事迹,使李季的写作热情喷涌而出。

1945年冬,李季白天处理公务,夜里裹着单薄的被筒在麻油灯下创作长诗,奋笔疾书二十多个夜晚,一篇用信天游体裁写出来的,长达700多行的三部叙事诗《红旗插到死羊湾》,后改名为《王贵与李香香》。

诗作《王贵与李香香》,以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三边”人民走上革命的历程,成功地塑造了王贵和李香香的青年农民形象。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和手法,在新诗艺术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边”这块文学沃土,就没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也可以这么说:“三边”成就了李季,李季也使信天游的韵律飘出“三边”,名播远扬。

“羊肚子手巾包冰糖/虽然人穷好心肠”,一种此前未有的民歌从李季的笔端流淌出来,在“三边”百姓的口中传唱。从延安来到这里的记者大为惊叹,顺着歌声从老乡手里要过近千行的《王贵与李香香》底本,并推荐给延安的《解放日报》连载,轰动了整个解放区文学界。在延安的美国人李敦白把《王贵与李香香》译成英文,清凉山的新华广播电台用英语向海外广播,这是延安时期第一次向国外广播文艺节目。在随后的日子里,十二幕秧歌剧《王贵与李香香》,跨过长江,弦歌江南。

新中国成立后,《王贵与李香香》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读频演浪潮。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之后,这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品,曾发行过上百个不同版本,并被改编成豫剧、淮剧、说书、电影、秦腔等各种艺术形式在全国演出,成为穿越时代久演不衰的经典。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百部文艺作品榜单闪亮登榜。

那一时期的李季,在陕北方言和民间曲艺的结合上,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与人民意投意合、和声共吟信天游的道路。不仅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还写出了《卜掌村演义》《老阴阳怒打虫郎爷》《凤凰岔历劫记》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且用粗糙的马兰纸装订成采访本,记录了30多本民间传唱的信天游,编辑而成《顺天游2000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式出版发行。202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书中加入靖边民间剪纸艺术家华月秀的剪纸作品再版。李季的儿子将图文并茂的作品,送给李季的第二故乡靖边县图书馆。

植物生长,依赖适合自己的土壤、环境,信天游使李季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三边”。他说:“‘三边’人民以小米和酸菜哺育了我,更以他们英勇、顽强、乐观的伟大品德教育了我。在艰难的岁月,在胜利的时刻,日日夜夜,生生死死,把我磨炼成了一个地道的“三边”人。像是有一条无形的链,把我的生命、我的命运,同“三边”人民紧紧拴在一起。“三边”沙原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本土,“三边”人民成了我相依为命的亲人。”之后数十年,“三边”成为李季魂牵梦绕的地方。

1958年,在家家新燕啄春泥的时节,李季回到了日思夜梦的“三边”,激情燃烧,诗韵迸发,清澈的爱流喷涌而出,他用信天游形式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和《“三边”一少年》,回馈“三边”人民的深情厚爱。1962年10月,李季再次回到“三边”走访乡亲,畅谈信天游的继承发展宏愿。1973年夏天,李季第三次回到“三边”,对信天游一往情深,与老友促膝长谈,鼓励业余作者认真体悟古语“国无法则亡,文有规则死”。

李季热爱“三边”,“三边”人怀念李季。靖边县图书馆专设李季图书专馆,靖边文库出版了李季辑;盐池县文学圈李季热经久不衰;靖边县镇靖惠中权纪念馆,专设李季展览内容……

在未完成的遗作《三边在哪里》中,李季写道:“离开了‘三边’的生活基础,我是很难写诗的,我的诗就失去了光。“三边”的沙漠和小米深深植根于我的心中,它是我长时期取用不尽的诗的源泉。”

斯人已去,李季的名字和作品,一直印在“三边”群众的心里。

作者简介:王世华,曾获国家级优秀论文、散文奖。出版《探索与实践——王世华论文集》《铁马吟长——王世华诗歌散文集》等。

--> 2024-08-26 王世华 ——评诗人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1556.html 1 “三边”沃土植硕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