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立足“一带一路”,探索国际化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王碧海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形象的国际化传播也越来越有力度。在此背景下,为培养大量优质英语国际传播人才,英语教育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积极作出合适的调整和转向,服务中国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讲好中国故事

传统语言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大量依靠记忆、模仿和实操练习,外部输入学习和被动学习是其主要模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和“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要求来看,英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深入中国真实生活,实地考察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变,并用新的叙事话语和概念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先进概念、理念和文化内涵。这要求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中国大地。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要随之改革,要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从实地考察中学习,以构建课堂和社会互相打通的学习模式。在英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中,教与学均需立足于学生身边实际的社会发展案例展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自己的家乡入手开始学习相关的英语术语、语句和语篇,并运用恰当的英语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家乡的故事,进而阐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以切实提高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英语教学也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亲临实际的社会场所和社会环境来观察社会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理解、思考并挖掘更深刻的、独特的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更精准也更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

积极进行跨学科改革,建构“超学科”模式

按照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新文科”教育改革在我国不断推进。“新文科”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也是我国教育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的重大举措。该理念鼓励文文交融,也鼓励文理交融,要求进一步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和发展。在此背景下,英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积极响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性转向,积极进行跨学科改革,以服务于发现新问题、回应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然而,学科的跨界融合不应是一加一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学科的互相嵌入,而应是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即调动学科知识和思维的多途径融入和整体性构建,产生新的“超学科”,以真正回应实际问题。当前,在中国文化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中,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诸如生产、新技术加工、销售、管理、历史、心理情感、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等知识,还需要艺术审美、绘画、视觉设计等美术修养和技能,甚至需要农业、生物、地理学和计算机编程等理工科知识和技能。因此,多学科融合构建“超学科”的英语国际性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更为重要的是,“超学科”视域下的英语国际性传播人才转向不仅可对英语学科发展提供创新性指引,而且会通过“超学科”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一大批具备新思维和新视野的创新型英语人才,以真正服务于国际新问题的解决,真正投身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实现“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可以说,“超学科”模式下培养出的创新型国际化传播人才,更具新思维、新理论和新视野,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以融媒体为契机,鼓励学生投身“视觉转向”

在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世界已然开启了“图像转向”或“视觉转向”,视觉符号、视觉表达和视觉技术已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悄然占据了主导位置。尤其是在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数字技术相融合的背景下,视频或者视觉叙事也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文字阅读和字符叙事。不管是社会消费还是文化传播都已经大量依靠视觉符号和视觉技术来推动发展,文符传播已结合图片视觉和图像,实现了文图共构的叙事迁移。同时,在数字化和多媒体融合的当今时代,表达与叙事更多倾向于视觉叙事和视觉转向,文字、声音、图片和镜头叙事也已打破了界限,实现了多叙事融合和多模态融合。面对时代的变迁,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积极投身于时代的“视觉转向”。一方面,英语国际性传播人才的培养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拥抱融媒体技术和平台,鼓励其探索视觉生产和视觉作品的制作,教导其不仅在语言能力上下功夫,还要在视觉知识和视觉作品制作上下功夫。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创新发展,致力于制作高品质又有深刻文化内涵和时代内涵的视觉作品。同时,在“视觉转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整体性提高学生的读、写、说、思、观和动手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走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英语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紧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需要,在实践学习、“超学科”发展和“视觉世界”的改革转向中培养优秀国际性传播人才,使我国的外语类专业人才不仅可以成为中外融通的桥梁,而且可以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生力军。

(作者单位:广西北部湾大学;本文系202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省级A类〈编号:2023JGA253〉)

--> 2024-09-08 王碧海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3160.html 1 立足“一带一路”,探索国际化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