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紫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诗歌迎中秋 共度团圆节”主题文化联谊活动。作为紫园三区第二党支部书记的张健伟也早早赶来帮忙,布置会场、摆放桌椅……
“只要我们有需要,一喊张叔,他就会来帮忙。”社区工作人员盛居英说。居民矛盾纠纷调解、老旧小区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等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都能看到张健伟的身影。忙忙碌碌为大家服务,他说,都是一个社区一家亲,不分里外。来宁66年,张健伟已经把自己当作了本地人。
“1958年,我随父母从上海支宁来到银川,虽然当时年龄小对上海的印象不深,但也知道我是外来人,因为当时我们住的地方是专门给区外来宁人员的宿舍,而且父母说的话也跟当地人口音不一样。”张健伟说。年幼的张健伟带着对宁夏气候、饮食的些许不习惯,和家人一起开始了在银川的生活。“当时银川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物资也非常匮乏。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快到六七月份,身上的棉袄都脱不下来,因为没有替换的薄衣服。”张健伟回忆,当时城区只有四路公交车,出行非常不便,而且一到春天就刮沙尘暴,黄沙漫天。
即便日子辛苦,张健伟也没从父母口中听过想回上海的话。父母、哥哥姐姐在不同的工厂上班,张健伟也在西北的风沙磨砺下长成了宁夏小伙。“我的同学、朋友都是宁夏的,我说话完全听不出外地口音,饮食习惯也偏北方,甚至有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银川胃’。”20岁的张健伟进入了当时西北给排水宁夏分队的打井队,成了一名临时打井工人。“当时宁夏全域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是靠我们供给。”因为工作需要,张健伟一年当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野外。“野外工作非常艰苦,能吃的蔬菜很少,住的帐篷夏天里面非常热。”即便如此,张健伟仍然干劲十足,早早到工地把准备工作做好,其他同事轮休回家,他经常负责留守。工作一年后,张健伟被评为年度先进。“当时我是我们单位第一个被评为先进的临时工。”1979年,张健伟转正,在一线一干就是30年。“虽然我一辈子都是一名普通工人,没作出过特别突出的贡献,但是我一直兢兢业业,早早就在单位入了团、入了党。”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健伟很骄傲很自豪。
退休后,张健伟也没闲下来。社区、邻里有事找他,他都会热心帮忙。“前段时间有一天晚上,召开一个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会议。当时急需了解紫园三区楼栋的建设年代,我赶紧联系张叔让他帮忙看房产证,结果他的房产证上没有房屋建设年代,他就主动帮忙去其他人家里问。”盛居英说,当时张健伟挨家挨户去问,但由于单元楼里租户比较多,没问上。他又扭头去隔壁单元去问,“打问了一个多小时才问到,问好后我赶紧给社区发了过去”。
“比起过去,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我每月有养老金,老旧小区改造让我们的居住环境也有了改善,社区食堂饭菜便宜好吃,市容市貌干净漂亮,我非常喜欢这里,我还有余力,希望还能力所能及地多作些贡献。”张健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