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两代人的青春故事

本报记者 张 涛

李华(右二)给学生传授知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把青春献给了石嘴山。而我传承了父母的精神,把我的一生也献给了这片土地,用心教学用爱育人。”回忆起父亲李建利,李华有说不完的话。

1957年底,李建利支援宁夏建设,成为一名公安民警。在李华的印象里,父亲经常忙碌在办案的路上,有时候外出办案,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不出差,父亲也经常早出晚归,时常整夜审案”。暑去寒来,李建利破案的脚步几乎踏遍了石嘴山市的每个地方。

父亲的辛苦让李华看在眼里,也刻在心里。“父亲不仅是一位敬业的公安民警,还十分有爱心。”李华说,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会被送到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那时候粮食紧缺,自己家里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馒头,可每到大年三十,父亲都会把家里大半的馒头带到学校送给那里的孩子们吃。

“父亲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爱留在了我心里,是我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在工作中,我也是按照他的样子去做的。”作为支宁人的后代,李华在石嘴山市第八中学任教40多年,当班主任20多年。从教中,父亲一直叮嘱她一定要爱护学生、热爱工作。

于涛是李华的学生之一,他上初一时便失去了母亲,父亲也不知下落,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得知于涛的家庭情况后,李华成了于涛的“妈妈”。为了不让于涛挨饿,李华承担起了于涛的一日三餐,“早晨我给他带早餐,中午和晚上都带到我家里吃饭”。冬天,李华给于涛买棉衣、棉裤、棉帽、棉鞋、手套。看到于涛的头发脏了,就带他到家里洗澡,为他洗衣服。

“那个时候,我既当老师又当家长,努力弥补他缺失的母爱。”李华说,因为于涛的爷爷奶奶年龄太大,没有精力照顾他,加之后来李华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她便向学校反映了于涛的情况,经多方帮助,将于涛安置到附近的养老院生活。

但由于长期家庭教育缺失,于涛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李华每天忙完学校的工作后,就会赶到养老院,督促于涛写作业。于涛上课不认真听讲,李华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要好好学习,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于涛顺利考上职业中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养老院的工作人员。

如今,李华培养的学生忙碌在宁夏的各行各业,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的父母为宁夏发展奉献一生。我生在石嘴山,接续他们的事业,不仅奉献了自己,还奉献了儿女和学生,我的一生得益于他们的选择,他们不后悔,我也不后悔。”李华说。

--> 2024-09-27 本报记者 张 涛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5099.html 1 两代人的青春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