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逐渐兴起。“协同育人”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跨学科交流与融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师交流合作三个方面。在此情境下,思政与美术教育融合成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发展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探讨“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政与美术教育融合的意义及融合路径,有利于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有益借鉴。
“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政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思政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学生的审美活动和实践中发挥导向作用,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使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美术教育艺术形式独特,表现手法丰富,能够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活力,推动学生更加直观和生动地体会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可共同提升教育效果,推动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为构建新时代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持。在“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政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考量。
优化课程设置,积极推动思政与美术教育有机融合。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逐渐深入,优化课程设置,推动思政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在推动思政与美术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注重思政课理论教学,忽视美术教育实践,导致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不相符等。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融合课程内容,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美术元素,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时,感受社会变迁和思想演进,推动学生在学习美术技巧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其次,需要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深入挖掘思政和美术教育的共同点,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探讨艺术与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从而推动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艺术与社会。再次,可以开展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主题探究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深入交流探讨并积极发表自身见解,加深学生对思政与美术教育融合的理解,进而提升教育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美术水平和思政素养。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思政与美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亟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美术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一方面,需要立足融合教育理念,有机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教育资源,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推动思政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需要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美术水平。具体而言,首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选取具有思政内涵的艺术作品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作品背后的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其次,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以特定社会主题或历史事件为依据,进行艺术创作创新,通过项目策划、项目实施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再次,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作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线上课程学习、师生交流探讨、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丰富实践活动,促进思政与美术教育知行合一。高校思政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践活动是学生思政与美术教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知行合一,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动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政与美术教育融合的实践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包括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等。丰富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思政与美术教育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开展历史文化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使学生实地考察和感受历史以及文化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其次,开展艺术项目。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美化、壁画创作等艺术项目,让学生将思政教育内容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服务社区发展,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再次,可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校园艺术节、主题文化周等活动,鼓励学生策划、参与和执行,通过相关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和美术教育的理解与应用。同时,组织艺术创作竞赛。举办多种主题的艺术创作竞赛,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推动二者协调发展。
“协同育人”视域下推动思政与美术教育有机融合,可以使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政教育的影响和熏陶。通过美术教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展望未来,高校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二者之间的融合路径,推动教育全面、综合、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美术学院;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非遗传承引领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培育实践研究”〈L2024Z05100461〉的研究成果;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黄河精神融入美术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实践研究”〈M20221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