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振兴本身就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平衡充分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既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也可为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用价值
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乡村居民能够更好应对生活压力与挑战,逐步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心理素质与幸福感。
从微观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家庭教育质量。通过科学教育方法,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回应子女的心理需求,促进情感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健康自信的下一代,也可为乡村未来储备人才。从宏观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对塑造乡村良好社会风尚有积极作用。通过提升居民心理素养、增强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推动良好乡风、家风、民风的形成。同时,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乡村居民的行为模式将不断优化,社区氛围将更加积极健康。这不仅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也为乡村的长期稳定与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实践路径
强化政策扶持,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政府应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这包括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规划、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师资培训和技术支持等,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覆盖每一个乡村。同时,政策支持还应体现在组织管理上。应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乡村各个层面,惠及所有群体;应加强监督与评估,确保政策有效实施,进一步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完善组织架构,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的组织架构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础。当前,乡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优化架构,提升服务覆盖面和专业化水平。为此,其一,应构建由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医疗机构和社区等多方参与的多元支持体系。依托村委会、社区中心等基层组织,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站,通过引入专业机构和人才,以购买服务和项目合作等形式,为乡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乡村学校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站的延伸,定期开展面向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学校的辐射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入地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同时,应加强城乡资源联动,建立互动机制。通过远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确保有需要的居民能够及时获得帮助,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二,配置专业力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专业力量。当前,乡村地区专业人员短缺,亟需合理配置专业人才。要积极吸引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和社会心理工作者进入乡村,结合政策支持和激励,逐步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教师、社区工作者等群体的心理健康培训,建立本地化的专业团队,确保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度。定期组织跨地区专家团队下乡提供辅导和培训,通过多方协作与优化专业人才配置,将心理健康教育更广泛、深入地覆盖乡村地区,使更多居民,尤其是特殊群体享受到持续、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其三,拓展教育范围,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布局。教育的范围需从学校扩展到社区和家庭,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如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精准服务,通过社区支持与个性化干预,结合学校和家庭协作,帮助这些群体更好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升心理韧性。
总之,通过政策扶持、组织架构优化以及专业力量配置,心理健康教育将在更广泛的乡村地区深入实施,有效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