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储备人才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需要从育人理念、教学方式、师资建设和评价激励机制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与探索,以满足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深化育人理念改革 完善全程育人机制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环节是育人理念的更新。高校要着眼于在学科教育、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推进“大思政”的系统化改革,推动育人工作的体系化发展。首先,应在不同学科领域深挖思政元素。如在工科类专业中引入科技伦理、社会影响等内容,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加强社会责任和文化认同等价值理念的教育。其次,要建立跨学科的课程思政,避免单一化、条块化的教育模式,使思政元素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再次,通过多种形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增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提升教学实效水平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首先,可将案例分析法与社会热点和学术前沿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多维度进行学习与思考,增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其次,推广讨论式的专题项目授课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团队协作能力。再次,可以引入模拟练习与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意识,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创新。
强化导师育人职责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高校要全面提升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建立导师系统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定期开设名师工作坊、专题研讨,帮助辅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二是在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将导师育人成效纳入其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导师职责,激励其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学术能力培养。三是通过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导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全员参与、相互支持,进一步提升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职责。
健全科学评价考核体系 完善激励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有效的激励反馈机制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包含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考核。同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并设立专门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对学生进行精准的思想政治素质评估与辅导,并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与实效性,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长安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政理论课创新模式探析”〈项目编号:300203221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