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政教育有着较大的内在契合性,推动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是创新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并持续迸发时代活力的应有之举。而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鼓励其创造性转化,以便在思政育人目标、价值塑造、内容表达等方面深化创新。
在课程内容融合上下功夫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思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其中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政教育的同时,巧妙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成为当下推动思政教育革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内容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精髓。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能够互促互进。譬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其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可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引进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板块。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学习板块,能使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进而让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崇高的文化追求,做“人师”“能师”,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特别是在思政教育教材编写中,要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板块,让系统全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
在方式创新上做文章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更需要注重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创新,要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深度与广度,让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在持续不断的深化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思政教育工作进一步入心、入脑,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基石。首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通过引入真实、形象、生动的案例,或以情景剧的形式,用道具、场景、服饰等还原某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并配以相关故事讲述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民族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及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可运用项目式、任务式、合作式教学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理论传授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境思维能力和事物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其次,采用智能化科技手段。借助视频、音频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并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束缚与局限性,进而显著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质效,增强时代感和科技感。具体而言,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在线平台,如微博、视频号、抖音等,布置教育任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可以“寻找红色文化”为主题,布置学生自行录制、上传微视频的课后作业,以精准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及时给予相应反馈和建议,增强教育效果。
在营造校园文化上求突破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的双重优势,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通过校园文化无处不在的默化效应,潜移默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可通过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墙壁装饰、校园雕塑以及风景园林等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领悟其中的深厚价值;可通过以“弘扬传统美德”等为主题的朗诵、演讲、舞台剧等校园文体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二是通过定期举办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呈现出更多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型众多、内容丰富,不同地域、民族均有不同的特色传统文化,如戏曲、舞蹈、皮影戏、杂耍等。可通过展示和表演系列传统艺术节目,如广东的舞狮、河南的太极等,向师生全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让师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三是发挥校园榜样示范作用,在师生间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身边榜样的感人事迹及高尚精神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更容易被学生模仿和接受。因此,要积极挖掘高校内部的榜样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的传统仁爱奉献精神,进而实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营造文化自觉的校园大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践行榜样精神,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志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作者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