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大思政+”赋能高校体育教育迈向新台阶

王雷涛 冯 超

自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来,各地高校纷纷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以思政课与专业课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动为切入点,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除了传授体育技能外,还需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从大格局、大资源、大课堂和大师资四个维度出发,推动高校体育教育迈向新台阶。

构建“大格局”。顶层设计应从整体观念出发,系统协调各方力量,实现体育教育和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机融合。其一,明确体育教育在思政育人工作中的价值。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价值需得到充分认识和体现。高校应通过定期举办教研会等形式,帮助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体育教育在“大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教师在体育育人理念上达成共识。其二,优化并完善各部门协同机制,凝聚各部门在资源整合、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合力。教学部门、学工部门、体育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之间应建立紧密的沟通与协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确保体育教育和思政育人工作有机融合。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与体育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体育教学中。其三,为体育教育实施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应不断完善体育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体育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体育课程学分要求纳入学生毕业考核体系。此外,应建立健全的体育教育评估体系,定期评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学生参与度和实际效果,以便发现问题、反馈改进,不断优化体育教育体系。

挖掘“大资源”。“大思政”建设离不开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需要打破传统资源配置局限,通过整合校内外多元资源,提升体育资源供给水平,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需求。其一,校内资源的整合。高校应当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采取延长场馆开放时间、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体育活动、设立预约机制等方式,保证有限的设施资源能够被更广泛的学生群体所使用。此外,针对有特定需求的体育项目(如游泳、网球等),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调整对设施的使用规划,确保每个项目都有足够的场地和设备支持。其二,社会资源的引入。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社区体育组织、健身机构合作,开放公共体育设施供高校学生使用,开展联合体育活动或比赛,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其三,信息技术的应用。高校应挖掘体育方面的在线资源,包括体育项目技能、体育文化、运动科学等多方面内容,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此外,通过数字平台,高校可以创建体育文化社区,在社区中传输各类体育相关资源,鼓励学生分享锻炼经验、相互激励,以提高其体育参与度和互动性。

办好“大课堂”。“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主体应结合社会实际,将体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形成丰富多样的体育教育体系。其一,小课堂的内涵提升。除运动技能传授外,体育教师应将体育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集体荣誉感等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体育赛事模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其二,大课堂的拓展。大思政课堂建设要求将思政育人课堂搬到实践中。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和体育场馆内,而应依托社会资源走出校园。例如,高校可以组织体育专业大学生走进社区,为社区老年人群体提供义务教练等志愿服务,以专业技能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在本地举行大型体育赛事时,高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体育赛事,不仅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还能通过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开阔学生眼界。

组建“大师资”。高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拥有较强的思政素养。其一,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定期组织针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包括最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政策、体育心理学等内容,注重对教师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高校应积极引进外部优质资源,特聘退役体育运动员、体育企业管理人员、体育科技研究人员等担任学校兼职体育教师。如引入专业的体育科技研究人员,帮助学校教师在运动科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训练指导和体育教育方案。其二,发挥体育教师示范作用。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态度和对待体育的热爱来影响和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育教师也可带头参与到校内外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展现其对运动的热情和坚持,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在运动项目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对公平、公正竞争的强调,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长期的身体力行和思想引导,体育教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 2024-11-02 王雷涛 冯 超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8329.html 1 “大思政+”赋能高校体育教育迈向新台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