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泥火交融淬匠心

本报记者 张 涛

走进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牛营村手工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治明的土陶馆,院子里,房顶上,屋檐下,窗台上,房间里……一件件土陶制品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美观大方。

制作工坊里,李治明正在制作土陶手工艺品,选材、揉泥、去除杂物、捏陶,双手熟练地控制陶泥不断变换形态。

短短几分钟,一件造型别致的土陶制品初具雏形。手工制陶所用的泥土就近取材,所用的釉均为手工配制。

李治明从小跟父亲李邦业学习泥陶制作手艺。他自幼与泥、窑为伍,进出家门,满目皆是制陶的长辈,耳濡目染下,抟泥成器成了他童年的娱乐方式。此后,李治明因喜爱而沉迷,以素陶、泥塑等技艺为生,家里的院子、工作室、展览室都是他传承手艺的“阵地”。

陶器是一种质地较粗,具有吸水性且不透明的粘土制品,其工艺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

30多年来,李治明吸收各方陶艺之长,通过对六盘山地区的泥土研究、实验,或复制或衍化或创新,他制作的各种仿古陶塔、镂空花瓶、浮雕瓶、笔筒、葫芦、香炉、烟壶等,简洁酣畅,古朴典雅。他的坯体刻花采用浅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尤其是在仿制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彩陶方面颇有研究,成为宁夏陶艺制作界的佼佼者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制作土陶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黏土的选择又极关键,需要‘湿如胶,干似鳔,不干不湿甩不掉’。”李治明说,“制陶的工艺和千年前一样,我还将陶、瓷制作技艺相融合,推出更优的产品。”

时代发展了,研究保护传承陶艺制作是对几千年古老文化的延续。在李治明的土陶馆,梅瓶、长颈瓶、观音瓶、石榴瓶……一件件土陶艺术品精美绝伦。当土陶制品从单一的生活用具功能“解脱”出来,在文化赋能的加持下,开始释放出意想不到的市场活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土陶更换“赛道”,在泥与火的碰撞间擦出新的光亮。

“土陶目前已成为一门融合多学科的艺术,要有绘画、雕刻、泥塑、书法等多方面的艺术功底,表现手法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对手艺人的技艺要求比较全面。玩泥巴不难,想做出精美的陶艺作品却一点也不简单,得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历练。”李治明说。

匠心不息,窑火不灭。如今,李治明以生产性保护促进活态传承和制陶技艺的传承与传播,并走进校园,在大中小学担任非遗传承老师,在泥与火的碰撞之间,将土陶文化推陈出新,绽放光彩。在他看来,手工制陶技艺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时代特征。“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李治明说。

--> 2024-11-11 本报记者 张 涛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9253.html 1 泥火交融淬匠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