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作为支撑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到体育事业本身,还对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单纯依靠传统增长模式和发展路径已难以满足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质量标准与战略需求。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体育产业亟需通过引入更具变革性、创新性、融合性的新质生产力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体育强国的战略布局。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提升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效果。传统体育教学课堂多以教师为主,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追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运用新质生产力中的数智化技术来提高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重要方向。精准采集学生课堂锻炼数据,不仅有助于教师更细致地了解每位学生的运动表现,为个性化指导提供科学依据,还能实现课堂安全管控。首先,可利用数据图表、三维动画及扩展现实等互动技术,对技术动作与战术布置进行直观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其次,还需要借助智能技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定制专属学习计划,结合课下练习指导、科学饮食作息科普等方法,对课外体育知识进行有效补充。再次,还要建立汇总学生体育活动信息的数据平台,通过个人可穿戴设备、移动应用程序打卡记录、智能健身器材等多种方式,记录学生运动数据,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助力“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培育协同创新的体育产业共同体。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方式,构建和完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量和质两方面同时推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加强体育产业与其他新兴产业之间的融合互动,共同打造具有生机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首先,要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强体育服务业和体育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比重,丰富完善体育全流程价值链。壮大体育竞赛、专业培训等产业细分领域,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其次,要增强体育产业创新能力。借助前沿数字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现有产品服务附加值。再次,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推广绿色体育理念,还要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区域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合理优化产业结构,赋能体育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增长新动力。首先,创新发展体育制造业。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集成化、示范性的体育产业园区和体育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先进数字技术引入,推动体育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其次,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地区特色体育活动。在优化地方体育产业布局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地方体育产业空间分布,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再次,要加强体育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体育+”模式,创新各类体育产品供给,创新融合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健康”等产业。在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品服务、举办高水平赛事的同时,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生活的认知与重视。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新质生产力是更高质量的、更高效率的、更现代化的生产力,其落脚点在于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最终目的是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紧抓“质优”这个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在优化体育产业需求侧和改善体育产业供给侧两个方面同时发力,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需求侧方面,要通过增强公众参与度、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体育产业消费升级等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在供给侧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大众提供更多优质的锻炼场所。要扶持本土品牌成长,支持国内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形象。还要深化机制改革,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市场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化、一体化推进体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明确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还能为各地根据自身特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供指导框架,从而确保体育产业能够在更高水平上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体育产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体育学院)